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1章 宫殿之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自行车,从北大运送到景山公园,也不容易。

    毕竟,历史系的本科生跟苏亦不一样,大家都穷,并不是每一个人拥有自行车,或者说,班级里面拥有自行车的学生都占不到三分之一。

    这样一来,就需要借了。

    好在,他这个北大历史系小师兄的口碑已经打响,借车,对于他来说确实没啥困难。

    这事也不需要他过多操心,当他提议车子后面可以带人,尤其是男生尽量载女生的时候,王讯跟张新这帮家伙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去借车了。

    赏景吟诗过后,苏亦没干正事,就是拍照。

    拍人物,拍风景。

    风景美,人更美。

    那么多北大才女聚集于此,怎么可能不多留下珍贵的回忆呢。

    相机记录下来的每一张画面,都是时间长河里面最为珍贵的记忆,只要能够留存下来,都弥足珍贵。

    来之前,在苏亦的要求下,大家都做足了功课,也不需要他像上一次一样,从故宫的前世今生地跟大家科普史料。

    北大的学生可不是外地的旅行团,他们是时代娇子,只有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他们就会主动去汲取知识的养分,不需要他面面俱到地跟大家做讲解。

    这也是他上一次带大家游玩故宫以后,总结下来的经验。

    事先布置作业的好处就是,一些基础的知识不需要他去讲解,也把他从导游的身份解救出来,专职摄影师就好。

    当然,老本行手绘不能拉下。

    把相机递给旁边的黎新叶,苏亦就开始画建筑素描。

    于是,他也成为叶子同学眼中的作为着名的风景。

    咔嚓!

    快门一按,画面定格。

    其他人也没闲着,比如王讯就负责讲解。

    他这个古建保护协会的秘书长,多少也要在中文系的姑娘前面展示一下他的存在感。

    这不,趁着苏亦拍照的空挡,这货凑到方灵她们身边,开始滔滔不绝。

    “你们不知道吧,早在1944年的时候,梁先生就首次提出bJ‘南北中轴线’之概念: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自永定门、正阳门,穿皇城、紫禁城,而北至鼓楼,在长逾七公里半之中轴线上,为一贯连续之大平面布局。自大清门(明之“大明门”,今之“中华门”)以北以至地安门,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唯当时设计人对于东西贯穿之次要横轴线不甚注意,是可惜耳。”

    说到古建保护,梁思成先生算是学术界的扛把子了。

    他一来,就把梁先生的话抛出来,确实成功把几个姑娘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

    方灵很配合道,“王讯,可以啊,懂得很挺多的。”

    这货假装谦虚,“没有,没有,略知一二。”

    张绣予笑,“连你们小师兄的风头都抢过去了。”

    王讯哪敢认,连忙摇头,“没有,没有,都是小师兄教的好。”

    “咦!”瞬间,考古班上的家伙就开始起哄。

    “可以啊,秘书长,要不,你也把梁先生的《bJ——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跟大讲一讲呗。”

    说话的是张新,他跟王讯最熟,开始使坏。

    前世,bJ中轴线申遗的时候,经常引用梁思成先生提出“bJ中轴线”的概念。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梁思成是什么时候提出这个概念的。

    又是在哪些文章里面提出这个概念的。

    其实,王讯跟张新他们也都不知道。

    都是苏亦跟他们列的书单。

    王讯上面的话,就出自于梁思成先生的讲义《中国建筑史》。

    这个时候,这书还没有正式出版。

    大家只有54年的讲义油印稿,属于内部资料。

    然而,张新提及的《bJ——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则是《新观察》1951年第2卷第7-8期。

    这文章,要不是苏亦列书单,他们一时半会肯定找不到。

    不过相比较建筑史讲义,这篇文章更加详尽地阐述中轴线的内容。

    这也意味着,内容更丰富,需要记忆的部分就更多。

    张新就是笃定王讯记不住,才使坏。

    王讯确实记不住,但表面不动声色,“这个时候,就要有请小师兄了!”他求助似地望向苏亦。

    苏亦也不为难他,直接说,“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对称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在门前百余米的地方,拦路一座大牌楼,一座大石桥为这第一个重点做了前卫。但这还只是一个序幕。”

    看着苏亦流利地背诵原文,王讯目光呆滞,“小师兄就是小师兄,竟然真的背下来了。”

    其他人也都开始鼓掌。

    苏亦笑着制止他们起哄,说道,“大家现在时间也不早了,要观景的着急时间观景,要拍照的抓紧时间拍照,十分钟后,下山,没有问题吧?”

    自然没有问题。

    大家列队拍完大合影,开始下山。

    因为高度只有四十多米,从景山山顶的万春亭到山脚,又是下山,没几分钟就到公园门口集合。

    接着开始整顿队伍,苏亦让张新点名,人数到齐之后,开始分组,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奈何,僧多粥少。

    嬉戏好一会以后,才正式分组完毕。

    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伍,朝着永定门进发。

    就算两人一辆车,也是二十多辆自行车,车多,队伍拉长,很容易就跟丢。

    这年头,又没手机,联络不方便,跟丢就很麻烦,毕竟好多同学都不认识路。

    因此,出发的时候,又把大家分成若干个小队,然后由各自的小队长带路。

    历史班这边,苏亦不是很熟悉,考古78班这边,他就不陌生了,一共有四个男生都是首都本地人,分别就是王讯,南育全,冯石,孟先民。

    于是,以王讯为首,他们四人分别当小队长。

    四人中,王讯就不用说了,现在已经成了苏亦的跟屁虫。

    南育全跟孟先民,苏亦多少有些陌生,至于冯石,这哥们,苏亦就熟悉了。

    前世他用的工具书《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最前面的词条,比如金石学\/古文字学\/甲骨学\/简牍学等,都是他撰写的。

    这玩意只要背过名词解释,对这哥们都不陌生。

    而且,他还是高铭先生的最为钟意的衣钵传人。

    甚至,关于苏亦的知道的八卦,前世,高铭先生一度想让他调回北大,接过古文字的旗杆,奈何,没法调。

    原因多种多样。

    好像有一个小道消息就是,他学历不够硬性条件(非博士)。

    这玩意,苏亦也没法求证。

    全当作圈内大佬的八卦听。

    按照现实的发展,他后来也成为社科院“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还成为学部委员。

    要调入北大,估计就没这待遇了。

    毕竟社科院的学部委员就相当于“文科院士”。

    这不,另一位成功调入北大历史系的辛神,却因为文科一级教授的评选忍不住在公众号骂娘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那么北大考古这边,还有老师开设古文字课程吗?

    自然也有。

    考古自己培养不出来,就从中文系这边吸纳。

    相比较考古系,北大中文系才是培养古文字人才的大本营。

    这不,当时,高铭先生提议调回冯石受阻后,就想把李零教授调入考古系,自然也没戏。

    最后,还是童珊教授来接棒。

    那么童教授是不是博士?

    答案是肯定的。

    想要留校北大,非博士学位,红利期从苏亦他们这届就已经过去了。

    嗯,也就是说,他们毕业的时候,硕士还可以留校。

    再后面,像王讯他们,基本都要人均博士了。

    像严文明、高铭先生他们老一辈,本科毕业就能留校,已经没可能了。

    关于未来北大学历内卷的感慨,稍纵即逝,苏亦还是老老实实的跟随队伍之中。

    早在来之前,大家就做好路线规划,确保不发生意外。

    这玩意属于市内骑行,按理说,不会掉队,也不会迷路,中轴线就是一条直线,但也说不好,苏亦按照自己的经验,让王讯尽量做好车队的调度工作。

    这种事情,这帮老大哥都比苏他有经验,苏亦也就不瞎掺和。

    骑着单车,跟着队伍之中,迎着清晨的寒风,混入大街的车流之中,鼻息之间时不时传来沁人的芳香,这种体验,还是很惬意的。

    因为单车后座,还多了一个叶子同学。

    苏亦也没有想到,前世,极为向往的桥段,骑着单车,载着女孩,穿梭在沾满法国梧桐树的大街上的画面,在这个时代,就实现了一半。

    之所以说一半,那是因为首都的街道,跟金陵不一样,没有满街的梧桐,只有满街道的槐树。

    张恨水《五月的北平》是这样形容说的,“尤其槐树,不分大街小巷,不分何种人家,到处都栽着有。在五月里,你如登景山之巅,对北平城作个鸟瞰,你就看到北平市房全参差在绿海里。这绿海就大部分是槐树造成的。”

    实在不是五月,而是十二月份,不管是从景山之巅俯瞰,还是穿梭在城市的街道,槐树已经没有了绿意,却也极美。

    光秃秃的枝桠上,满是还没有融化的雪花。

    黑色的枝桠上,挂上洁白的雪花。

    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一下雪,bJ就成了北平,自有情调。

    尤其是女孩还坐在自己的单车背后,时不时拽着自己的衣角,然后跟自己窃窃私语,尔后,发出银铃铃地笑声。

    真的会让人沉迷。

    稍微不注意,还真会丢队。

    自行车王国并非说说而已。

    苏亦还是小看这个时代,首都bJ自行车的数量了。

    从后面观看,灰蓝主色调的袄子,还真不好辨认队友。

    幸好,王讯他们早有准备,还在自行车后面挂了一个红布条。

    就算如此,苏亦也不好继续分神,专心骑车,不然真的被队伍甩开了。

    路线安排是之前就选定的。

    第一站景山公园,登上万春亭,就是为了看日出。

    日出东方,太阳穿过地平线,映照下的朱墙黄瓦的故宫,金碧辉煌,熠熠生辉,这样的美景,被大家一致选为第一站。

    第二站,选为永定门,主要是就是因为它是中轴线的南起点。

    为什么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白天走到黑夜,不是崔健,毕竟这个年代,摇滚教父还没冒头,更不要说什么假行僧。

    完全就是为了返程方便。

    相比较永定门,中轴线北终点的钟楼更加靠近北大,仅此而已。

    路上,黎新叶还是忍不住好奇,“之前,你们提及到的梁思成先生的文章描述的中轴线部分,你是不是还没有说完啊?”

    苏亦不回头,继续骑车,回答道,“文章关于南北中轴线的描述太长了。所以,我只提及永定门部分,其他的就没有继续说了。”

    “那现在方便说吗?我想听。”

    这姑娘好直接。

    那么苏亦会拒绝吗?

    当然不会。

    “好啊,我现在就说给听。”

    于是,他就接着说,“……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这中间千步廊(民国初年已拆除)御路的长度,和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的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

    “这个当时曾经为封建帝王据为己有的禁地,今天是多么恰当的回到人民手里,成为人民自己的广场!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宫门和广庭,金色照耀的琉璃瓦顶,一层又一层的起伏峋峙,一直引导到太和殿顶,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重点逐渐退削,以神武门为尾声。”

    “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做了宫城背后的衬托。景山中峰上的亭子正在南北的中心点上。由此向北是一波又一波的远距离重点的呼应。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大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

    他说完,黎新叶感慨不已。

    “我们现在算不算是行走在梁思成先生的文字之上啊,穿过一个又一个景点,这种感觉太美好了。”

    苏亦笑道,“嗯,打卡,拍照,体验确实很不错。”

    “啥?”后背传来叶子同学的疑惑声音,“什么是打卡?”

    苏亦被问哑了,良久才组织语言,“就是每到一个地方,拍照留念,然后告诉大家,我们来过,留下美好的记忆。嗯,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好在这姑娘没有继续追问。

    而是笑呵呵道,“行,我们打卡,到时候我也给你拍照。”

    他们骑行的路线,并没有按照从北到南。

    而是从景山公园出发,中间要穿过故宫右侧的街道,穿过天安门广场,穿过正阳门,最后才能到达永定门。

    整个过程,并没有停留,直奔目的地。

    从景山公园出发,骑行到永定门,再加上路上保持队形,差不多花了四十分钟的时间。

    还载着人,要说累吗?

    也不算太累。

    毕竟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北大的姑娘,也是骑自行车的好手。

    就算是黎新叶,骑到中途,都开始跟苏亦换乘。

    苏亦倒也不累。

    他到北大读书以后,就保持锻炼,经常绕着未名湖晨跑,没事干,就跑去钟亭去背书,再加上家里条件还行,又不算太缺营养,体能还不错,起码比前世的废材强多了。

    然而,看着叶子同学跃跃欲试的模样,苏亦也不愿意拒绝。

    差不多到永定门的半公里,骑手就变成了叶子同学。

    等他俩出现在永定门聚集地,众人看着苏亦心安理得地坐在后座上的时候,都满是震惊。

    小师兄就是强。

    到了最后苏亦跳下车子,方灵看着扶着单车把手,鼻翼冒汗,微微气喘的黎新叶,都忍不住笑骂,“你这个妮子,傻啊你,你还真的伏着他。”

    黎新叶连忙摇头,笑道,“没有,路上都是他在骑,就是故意逗着大家伙。”

    方灵恍然,“这家伙还挺坏的,要知道我们那队,历史系的男生,为了表现,一路上就没让我们女生换乘,累得够呛。”

    噗嗤!

    其他姑娘也都笑起来了。

    队伍整点名。

    因为出发之前,做了周密的出行计划,没人掉队,于是,喝水,吃点干粮,补充点能量,休息十分钟,众人继续干活。

    好吧,他们也不是来干活的。

    就是游玩的。

    无非就是寓教于乐。

    大家在永定门遗址周边走走停停,拍照留念,苏亦则重操旧业,手绘建筑素描图。

    跟宿白先生的古建筑手绘图还不太一样,他这个素描图,还更加写实,甚至,增加了一些艺术性。

    没有办法,他就是闲的。

    带着大家登上景山之巅观看宫殿之海,他的今日份的任务,已经算是完成了。

    剩下的就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了。

    于是,他的素描图,画着画着,风格就跑偏了。

    拐向了漫画风格。

    古城楼之下,多了一个手持相机的女孩,旁边则是一个手持绘本的男生,专注着绘画,怀中竟然也是手持相机的女孩。

    原来画中人也在画画。

    “你在画我,是吗?”

    不知道什么时候,黎新叶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突然伸出头来,问道。

    “是的!”

    面对其他人,还能无动于衷,那么对上旁边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水灵眼睛黎新叶,他就没法继续风轻云淡的心境,很诚实的招供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