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1章 宫殿之海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周末,清晨。

    景山之巅,万春亭畔,氤氲缭绕,寒风凛冽。

    四十多位北大文史专业的学生,齐聚于此,登高望远,豪情万丈。

    “原来清晨的故宫是如此的美丽。”

    “原来万春亭真的可以鸟瞰故宫。”

    “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宫殿之海。”

    “……”

    因为众人站在景山山顶上看到的是一个极为让人震撼的奇特景观,也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宫殿之海。

    目之所及,则是笼罩在清晨轻烟中的紫禁城,建筑群之中的朱墙黄瓦,通过清晨的白雾,在朝阳的映射下,光辉夺目,宛如仙境天宫。

    这一幕,太美了。

    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然后放声大叫,才能抒发心中的激动。

    这一刻,众人望向苏亦的目光尽是崇拜。

    “小师兄,你太了不起了,竟然找到这么好的地方欣赏故宫的美。”

    “幸好今天没有睡懒觉,不然就要跟这么绝佳的观景台擦肩而过了。”

    “小师兄,你是怎么知道景山之巅,可以一览无遗俯瞰整座bJ城啊?”

    苏亦已经习惯他们这种目光,笑道,“有种东西叫游记,只要你们读的书足够多,就可以做到某种程度上的先知先觉。我跟你们一样,都是第一次过来景山公园,也是第一次登上景山之巅,不过恰好在书上知道景山跟故宫的关系,所以就带大家过来爬山,怎么样,没有让你们失望吧?”

    自然没有失望。

    不仅不失望,眼前的美景完全超乎众人的意料,终身难忘。

    王讯裹着身上的棉衣,浑身直打哆嗦,却兴奋不已,不断发出“哇哦”的惊叹声。

    “太美了,太震撼了!”

    这货就是搞怪,他是本地人,别人不知道景山公园万春亭是观景的好地方,他肯定不陌生。

    结果,他的话成功骗取周边众人的一阵共鸣。

    就连结伴而来的黎新叶都忍不住感慨,“老舍先生的《林海》,里面有一段话,‘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似乎用这话来形容眼下的故宫也不为过。”

    王讯打趣,“叶子同学,你可是中文系的大才女,此时此景,应当吟诗一首才对。”

    方灵笑,“这种好事,当然要交给你们小师兄来,才对。”

    这一刻,大家都望向苏亦。

    “行,我就来首原创吧!”

    苏亦清了清嗓子,在众人的期待之中,念道,“景山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噗嗤!

    众人笑喷。

    王讯等人都忍不住朝苏亦竖起大拇指,“小师兄,大才!”

    黎新叶笑靥如花,“好应景。”

    苏亦笑,“好了,别笑我了,王讯说的对,用诗词来形容这些美景,应该是你们中文系才女的长项,我抛砖引玉,接下来就看你们诗词接龙了。”

    他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起李白的《夜宿山寺》已经难得。

    总不能一句我草行天下吧?

    黎新叶连忙摇头,“我不行。”

    “没事,来嘛!”

    “对,叶子同学,大家都熟人,不怕。”

    “实在不会,可以学小师兄嘛!”

    历史系这帮家伙带头起哄。

    黎新叶只好说,“我也想不到合适的,非要说一句,那就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苏亦带头鼓掌,连连叫好。

    大家过来爬山,辛弃疾的诗词也挺符合意境。

    而且,黎新叶也不是瞎说。

    元代的时候,景山就叫青山,属于元大内后苑的范围。

    明代在bJ修建皇宫时,曾在这里堆过煤,所以又称煤山。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所以,风水术士称它为“镇山“。

    明清时园内种了许多果树,养过鹿、鹤等动物,因而山下曾叫百果园,山上曾叫万岁山。

    清顺治十二年(1655),改名为景山。

    叶子同学引用辛弃疾的这句诗词,比苏亦魔改版的《夜宿山寺》靠谱多了。

    一开始众人也不知道好在哪里,等苏亦解读完毕,众人的掌声就更加热烈了。

    这个时候,黎新叶才在他的耳边低语,“其实我不知道景山曾叫青山。”

    苏亦笑得更欢了,“不,你知道!”

    接着,他望向脸色古怪的方灵,“方灵学姐呢?”

    方灵才止住笑意,“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她念完,还望着苏亦。

    显然这也是一句凑数的。

    苏亦笑,“比我的更应景,确实高处不胜寒,景山山顶,好冷。”

    众人笑。

    接下来就是她们室友查建英,这姑娘也比黎新叶大不了几岁,年纪较小。

    她有些不好意思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算不算?”

    当然算。

    虽然不符合意境,但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念出一句诗词已经很难得了。

    甚至,苏亦都不知道这是哪首诗。

    他也不好意思问,带头鼓掌就行,然后继续走流程,“王学姐呢?”

    王悦婷直接摇头,“我不行,真不会,还是让绣予姐来吧!”

    这姑娘直接投降了。

    对方第一次参加团建,苏亦也不让她为难,直接望向张绣予。

    张绣予年纪比黎新叶几个姑娘年纪都大一些,不扭捏,直接引用了李商隐的《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说完,还跟大家解释诗词原因。

    作为老三届的大姐头,张绣予的文学功底比黎新叶几个姑娘都深厚一些。

    没法子,岁月的沉底。

    再加上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让他们有足够多的时间去阅读文学作品。

    当然,张绣予是个例外。

    她这是家学。

    就是苏亦以为吟诗部分可以结束的时候,历史系这边就有姑娘不答应了。

    “小师兄,还有我们呢,不能厚此薄彼哦!”

    能够自告奋勇,并且丝毫不怵中文系姑娘的历史系姑娘,不用想也知道是黄莺歌黄学姐了。

    历史系这边,考古班就俩姑娘,自然是以历史班的大姐头为主。

    本来就喜欢跟中文系较劲的黄莺歌当然不会放过这种机会。

    苏亦自然不能厚此薄彼,“没有问题,要不,黄学姐你先来。”

    大家鼓掌。

    没有想到这姑娘却摇头,却望向其他男生,“给你们机会,不能怂!”

    结果这帮家伙面面相觑,最后连连摇头。

    可把黄莺歌气得直跺脚,直说他们没出息。

    苏亦见到这一幕,笑抽。

    瞬间,场面好不欢乐。

    于是,这首《隋宫》也算是给“斗诗”部分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之前在王永兴先生的敦煌学课堂上,苏亦跟大家讲述仓央嘉措的悲剧人生,讲唐卡历史与艺术风格。

    还说,对宫廷唐卡感兴趣的同学,周末有空可以到故宫找他,得到不少同学的响应。

    刚下课,他就被同学们围住,要报名。

    苏亦只好让各班班长统计人数。

    结果报名人数,大大超乎苏亦的意料。

    北大历史系,虽然分为历史跟考古两个大专业,但是在历史专业这边也同样分为世界史跟中国史两个小专业。

    敦煌学属于大课,在考古专业跟中国史班的学生,都是必修课,世界史专业不做要求。

    就算如此,人数也不少。

    光一个考古专业这边一个班就二十多人,再加上历史专业两个班,光人数加起来就差不多破百,要都参加,这还了得。

    苏亦只能砍人,把大家分成两拨。

    历史77班配考古78班,历史78班配考古77班。

    反正就是为了让两个专业的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机会。

    苏亦也没法厚此薄彼,只能分批带人参观故宫。

    对此,王永兴先生以及历史系的老师肯定不会反对,反而还给予鼓励。

    这一次,除了个别同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参加,两个班大部分的学生都参加这次活动。

    尤其是考古班,几乎全员出动。

    此外,中文系这边也来了不少人。

    黎新叶她们宿舍就来了仨,除了她跟方灵之外,查建英也来了。

    她们宿舍六个姑娘,李志虹是文学社长,爱社交,圈子广,事情多,没时间陪着苏亦他们瞎玩。

    两次活动,都没对方,可见这位社长大人,是真的忙,也真对苏亦这位小师兄不感兴趣,估计在人家的眼里,他就是一小屁孩。

    王晓萍则是bJ大妞,对故宫,景山公园都熟悉,没啥期待,毕竟首都人民的期待是在美利坚。

    再加上周末要回家,也没有过来。

    黄佩嘉约了老乡,也缺席了。

    不过这一次,中文系这边倒多了文学78班的张绣予以及她的室友王悦婷。

    她俩是慕名而来的。

    上一次,苏亦带着黎新叶他们宿舍几个姑娘参观故宫,时不时就客串导游,讲述着故宫的前世今生,就连他提出故宫学这样一个概念直接惊动系领导,这事在中文系这边也传开了。

    这次得知苏亦又带领历史系众人参观故宫,张绣予也不想缺席。

    其实,中文系还有不少同学想跟他们组团,奈何人数太多,只能拒绝外系拼团。

    黎新叶跟张绣予她们能来,自然是走了苏亦的内部关系。

    本来就是苏亦组的团,肯定优先熟人。

    他跟中文系关系好的人,除了钱立群几位老大哥,就算黎新叶她们宿舍几个姑娘。

    还有张绣予,他跟这位云南的姑娘,也挺有缘分的。

    火车上遇到不说,人家还帮他铺床单,搞得其他室友真以为对方是他姐姐了。

    去东语系蹭课的时候,还在金克木先生的课堂上遇见对方,私交甚好。

    再加上,张绣予喜欢热闹的劲,她参加这次活动,也没让苏亦意外。

    甚至,见面的时候,这姑娘还埋怨他,上次那么有意义的活动,竟然没有邀请她。

    苏亦能说啥,只能说,这一次也不晚。

    人多自然热闹。

    一大清早,把大家拉过来景山公园,自然是苏亦的主意。

    有过爬山经验的人,都知道,清晨跟傍晚才是最佳的两个观景时段。

    景山也不例外。

    站在万春亭上,欣赏山脚下的故宫美景,清晨,初升的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霞光穿透薄雾,天边金黄,故宫建筑群上金黄色的琉璃瓦,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当然,黄昏时刻,只要不是阴天,大概率就会有火烧云,被彩霞映衬下的故宫博物院,同样如梦梦幻。

    都很美。

    当然,这是晴天。

    阴天的时候,烟雨朦胧中的故宫,就不美了吗?

    也很美。

    宛如水墨画。

    那么下雪的时候呢?

    也很美。

    银装素裹,雪白无暇,更显紫禁城的尊贵。

    可以说,每一个时段的景山万春亭,都是一个绝佳的观景台。

    虽然用景山之巅来形容景山山顶,但景山真的不高,景山的相对高度只有42.6米。

    好在位于bJ城的中心点,周边都没有高楼大厦,使得山顶的万春亭成了欣赏故宫全貌的最佳处,也是鸟瞰北海公园和附近城市风光的绝佳处。

    京城人,对景山公园的万春亭自然不陌生,什么书读多了就会先知先觉这种话,也就骗骗外地来的同学。

    那么读书多了,是不是真的有用呢?

    自然有用。

    起码会很知道景山公园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园林,地处bJ城中轴线最高点,尤以可俯瞰故宫全景而为人称道。

    甚至,景山还是崇祯皇帝的自缢的地方,尤其是那棵歪脖子树,直到1967年才被人砍掉。

    普通人,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这些内容已经非常难得了。

    那么作为历史系的学生?

    仅仅是如此,是不够的。

    起码要知道景山是怎么来的,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也要知道它的出处是引用诗经里《商颂·殷武》的“陟彼景山,松伯丸丸。”。

    啥意思呢?

    就是登上那座景山山巅,松树柏树挺拔参天。

    通过诗歌名目,就算不知道原文也知道这是一首描写商朝武丁时期的诗歌。

    从这点,进而可以联想到盘庚迁殷,武丁中兴这些历史名词。

    景山的命名自然是引用。

    那么更近一步呢?

    自然可以读一些清代的史料。

    比如吴长元的《宸垣识略》,为啥读这书呢。

    因为这书,记录了bJ城近郊区(包括大内宫苑、皇城、内城、外城和郊垌)的史地人文情况。

    要研究景山的话,可以用里面的原文,“一名万岁山。在神武门北,为大内之镇山,高百余丈,周垣二里。”

    这句话很清晰的告诉世人,景山为什么会有万岁山、镇山这些称呼,也明确的标出它的地位位置、高度以及范围。

    苏亦为啥要说这些呢?

    他提及《商颂·殷武》跟《宸垣识略》,不是为了卖弄学识。

    完全就是因为他把大家带过来景山,除了观景之外,还特意带领大家作一次关于“bJ中轴线”的实地调查报告。

    后者,才是此行最为重要的目的。

    bJ中轴线,全程7.8公里。

    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景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bJ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苏亦选择景山万春亭作为第一站,并非临时起义。

    一是之前跟黎新叶她们参观故宫,就约定有机会登山看景。

    这不,机会就来了,当然不能错过。

    二是仅仅带历史系的学生过来故宫参观唐卡,太单调,意义不够深刻。

    三是他们之前成立的北大古建保护协会,是时候该组织新的活动了。

    恰好,古建保护协会就是以历史系为主要阵地,考古专业为生力军,中文系为辅,人员严重重合。

    再加上,考古专业这边上次都由他带领参观过故宫,该说的都说了,再次重复一遍,意义不大。

    该找新的事情给他们做了。

    而bJ中轴线实地调查,就被苏亦提上日程。

    该提议获得古建保护协会的成员一致认可,就连协会两位指导老师宿先生跟俞先生都觉得这事很有社会实践意义,也用实质行动来作为支持。

    于是,他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就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原本是打算一伙人,骑着自行车从北大出发直奔景山公园,骑行二十多公里的他们,现在也不用了,系里面直接安排两辆大卡,一辆载人,一辆载车。

    载车是真载车。

    因为要打卡bJ7.8公里中轴线,靠步行跟挤公交都不靠谱,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骑着自行车穿梭在沿途的大街小巷上。

    因为卡车运载容量有限,还需要两个人共用一辆自行车。

    就算如此,这也是一个工程,一下子调度二三十辆自行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