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1章 要是文物不会说话怎么办?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再不讲,人越来越多了。”

    人确实越来越多了。

    之前在中央大厅,苏亦一直在讲解,大家围在一起,其他过来参观博物馆的人员,都因为他是博物馆方面的讲解员,都忍不住凑过来。

    一凑过来,得知他们是北大的学生。

    其他人就更加不愿意离开了。

    于是,等他们进入展厅,其他的观众都忍不住跟在他们的后面,这样一来,苏亦他们所过之处,人员越来越多。

    谁让他们四十多好人聚在一起,人数本来就不少,再围着其他人,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拥堵。

    这种情况之下,苏亦也只能开讲了。

    77-78级两个班,都算今年的新生,因为77级是3月份入学,78级10份入学,搁正常的学制,这两个班都大一没读完。

    就算是北大的学生,对于博物馆陈列,也知之甚少。

    因此,苏亦最开始讲的部分,不是跟他们讲解通史陈列的内容,而是教他们怎么看展。

    “通常来说,我们说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空间内、在一定的主题下,选用博物馆藏品并结合必要的辅助展品和文字,一以艺术形式组合起的展品群体,给观众以直观教育、知识传播、美的享受。”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陈列,通常有三个作用,第一个部分,就是研究,也可以说成学术;第二部分就是教育,就是通过这些藏品跟文字,教育大家历史知识;第三,也就是欣赏了,纯粹上的藏品艺术上的欣赏。因此,第二部分跟第三部分融合在一起,就是美育。之前,我跟大家提及蔡元培先生在《对新教育之意见》一文之中提出美育思想,而教育部则把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归入了社会教育的范畴。从这点,就可以说明博物馆的教育作用是贯穿始终的。”

    苏亦说完,就有学生提问,“小师兄,那学术研究作用呢?这部分怎么完成啊?”

    苏亦解释,“这部分,大部分都是由专家学者来完成。通常,一个陈列开始之前,就要组织大量的专家学者来商讨的,这部分后面我再展开讲述。此外,一个陈列展览开始以后,博物馆方面会举办一些学术活动,让专家学者提出意见,同时,也把博物馆的藏品知识以及陈列设计各个方面知识都形成论文传播出去,这属于知识传播的范畴。”

    说到这里,苏亦问,“美的享受,欣赏部分,就不用我过多提及了吧。”

    “要!”

    “还要啥啊,每一个精美的文物都是一个艺术品,大家对艺术品,直接抱着欣赏的目光去看就行了。”

    “关键是我们不知道怎么看啊,也不知道它们好看在哪里啊。”

    说话的同学,满是委屈。

    其他围观的观众,也跟着响应。

    “这位同志,你可以讲详实一点哦,我们大家都想知道,怎么欣赏这些文物。”

    “就是,这些文物好看在哪里,都是一些瓶瓶罐罐,不然,甚至还有一些棺材,不然,就是大量的文字以及绘图介绍,东西太多了,看不完啊。”

    “我们好不容易来一次,首都参观博物馆,结果,啥都看不懂,那回去太丢人了,都不知道咋跟同事们讲。”

    甚至,还有观众在外面抱怨着。

    苏亦有些苦笑,这个时代的美育,任重道远啊。

    不过美育,只是博物馆的一部分功能,尤其是历史博物馆,它的核心还是在历史教育。

    因此,整个历史博物馆只有一个常设陈列——中国通史陈列。

    这是干啥的呢?

    这完全就是中国通史文物版,只不过是用文物陈列的方式,把中国的历史呈现给大众。

    苏亦也不跟大家讲美育,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好像不是一个考古工作者应该干的活。

    看着嘈杂的现场。

    苏亦皱着眉头,博物馆讲解员是有喇叭的,前世,还有那种随身携带的便携扩音器,他去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的时候,就一直佩戴这玩意,不然,一天讲解下来,嗓子肯定是扛不住的。

    现在,啥都没有,光靠吼,是不行的。

    因此,苏亦抬起双手压了压,“大家静一静,静一静。”

    他的声音一想起来,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立即安静下来。

    这是他们长时间相处,培养起来的默契。大家都喜欢小师兄的讲解,巴不得小师兄多讲一点东西,谁都舍不得在课堂上捣乱。

    然而,这是在校外,不是北大的课堂。

    这种情况怎么办?

    肯定不能够够光靠吼。

    不然,苏亦再吼一两句,嗓子就哑了,后面想要继续讲解,那肯定就不可能。

    苏亦只能暂停讲解,“诸位,我们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今天是我们的校外活动实践课程。我们现在是在讲课,如果大家对课堂的内容感兴趣的话,可以跟随在后面听讲,非常欢迎大家的加入。但是,空间有限,人员众多,声音嘈杂的话,外面的同学们就听不到我讲述的内容了。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安静下,还没有到提问环节,等内容讲述完毕,大家有什么疑问,再统一提问,可以吗?”

    他这话,是对外围的自动加入的观众说的。

    声音太嘈杂,大家都听不清楚,讲的是啥。

    而且,大家胡乱提问,太干扰秩序了。

    “好的,没有问题!”

    “都是北大的娃子啊!”

    “原来是北大的高材生啊。”

    “有机会听北大的老师给我们讲课,是我们的荣幸。”

    “不过,这个老师的年纪也太小了吧。”

    “北大的,都是天才,年纪小点,也是应该的嘛!”

    外面的观众自问自答,却大部分都歪楼了。

    不过大家讨论的声音也逐渐变小,等到后面,有人加入,再说话的时候,身边的同学们都下意识朝着对方做了嘘声的手势。

    环境是可以影响他人的。

    一群人围观着一个人,却这样安静聆听,后来再有人加入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屏声敛息,从众效应,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幕,在历史博物馆之中,形成一个极为独特现象。

    很难不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