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02章 通史陈列我知道的不多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苏亦的讲解还在继续。

    他只教大家怎么看展,却不教大家如何欣赏文物的美感。

    这个东西一步步来,急不得。

    整个历史博物馆就只有一个《中国通史陈列》,那么这个东西应该怎么讲述呢?

    也很简单。

    就是讲述它的历史背景。

    中国通史陈列有啥历史背景?

    有的。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建立两馆大楼,邓拓担任历博建馆组长,恰好,他又是历史学家,因此《中国通史陈列》便由他挂帅,它是跟两馆大楼同步进行的。

    跟之前在祖庙工作站跟白槿他们一帮中大历史系的学生讲解通史陈列知识一样,苏亦并没有一来就开始讲解陈列部分,而是从陈列设计这个点切入。

    当时,通史陈列的设计工作分为四个设计组,原始组、奴隶组、封前组、封后组。

    说到这里,苏亦提问,“大家知道封前组跟封后组是怎么区分历史朝代的吗?”

    大家直接摇头。

    苏亦笑,“你们不知道是正常的,因为陈列的封前跟封后两组,并不是按照史学上对封建社会分期的论述来划分,而只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实际,由于历史博物馆陈列大厅分上下两层,《中国通史陈列》的原始南北朝部分在一层,从隋唐开始就上二层展厅了。所以,分组是从便于工作出发,与学术观点无关。因为,《中国通史陈列》也没有把隋唐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处理。通史陈列是分段设计的,而《中国通史陈列》是一个整体,所以设有总体组,统贯全局,由邓组长直接负责。”

    说完,苏亦强调,“记住这一点,待会观展的时候,千万别弄混了。一楼的展厅,到南北朝部分就结束了,隋唐以后都在二楼。”

    史学上对封建社会分期,怎么分?苏亦就不赘述了,在俞先生的战国秦汉考古课堂上就有明确的说明。

    而且,中国通史陈列是按照郭沫若总编的《中国史稿》为范本的,也遵从了里面战国封建论观点,因此,封建社会就是从战国开始的。

    这部分,苏亦不需要特意讲解,因为,北大的学生都了解。至于外围的观众,理不理解,苏亦就不知道了。

    反正他刚才的讲解也听清楚的,认真听都能够听得懂。

    接下来,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部分了。

    “我之前跟大家说过,要记住一个新的知识点,有条件的话,就从人切入,实在没有条件的话,就从物切入。那么咱们就先从人切入中国通史陈列设计部分,如何?”

    “好!”

    当然没有人会拒绝。

    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都熟悉苏亦的讲课风格,每每讲述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喜欢从人物切入。

    也是他们最爱听的部分。

    “当时参加陈列设计工作的,除了本馆的业务人员外,还有不少从外单位抽派来的支援人员,有二三十人之多,都是知名的专家、教授和青年业务骨干。知名专家有商承祚、邓广铭、阎文儒、贾兰坡、郭宝钧、安志敏、苏秉琦、王毓铨;年青的有王守义、杨讷、吴荣曾等诸位先生;还有杨伯达先生,他当时在美术总体组。”

    苏亦说完,问了跟之前祖庙工作站的时候,一样的问题,“大家知道当时原始组的负责人是哪位先生吗?”

    他想知道,中大学生不知道的知识点北大的学生知不知道?

    显然,大家是知道的。

    他的刚问完,就有人抢答了。

    “应该是贾兰坡先生!”

    这个答案不难。

    国内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就两位大牛。除了裴文中先生之外,就是贾兰坡先生。

    裴老不在,必须是贾兰坡先生。

    苏亦继续问,“那么奴隶组呢?”

    “郭宝钧先生!”

    又被他们说对了。

    苏亦曾经在严文明先生的课堂上,跟大家讲过殷墟发掘,重点提及郭宝钧先生。

    而北大,在邹恒先生之前,就是郭宝钧先生讲授《商周考古学》这门课程,算是当时国内商周考古第一人了,有他在,他不当组长谁当?

    “那么封前组呢?”

    这个问题,大家有些迟疑了,没有继续抢答。

    不过还是有学生猜对了。

    “应该是苏秉琦先生吧?”

    苏亦点了点头,“是的,就是苏秉琦先生,不用怀疑。”

    苏秉琦先生早年间挖掘斗鸡台墓地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周秦文化,到了后来,担任北大考古教研室主任以后,才讲授秦汉考古,但,苏秉琦先生晚年还是把重点放在新石器考古方面。

    如果说封前组大家都还有些迟疑的话,封后组大家都真不知道了。

    都纷纷摇头。

    苏亦引导,“再猜一猜嘛,也是咱们北大的师长。”

    “邓广铭先生?”

    苏亦摇头。

    “难不成是翦老?”

    苏亦继续摇头,“翦老级别太高,不合适。”

    这一下子,没人猜测出来了。

    苏亦公布答案,“是阎文儒先生。”

    众人恍然,却不太熟悉。

    苏亦解释,“阎先生,这些年先生不幸因患颈、脊椎骨质增生症,不合适再回到讲台了。而且,他的病情引发发右手书写功能丧失。今年先生已66岁了。去年先生为继续写作开始练习左手写字,结果仅仅过了一年,也就是今年,竟然书写自如。先生之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令人感佩。”

    苏亦都忘了自己有没有在课堂上跟大家提及过阎文儒先生了。

    应该是提过了。

    因为北大考古专业创建之初,宿白跟阎文儒两位先生就是北大仅有的老师了,其他的教员都是从外面聘请过来的。

    再加上先生在石窟寺方面的研究,苏亦他们这些做佛教考古的研究生,根本就没有办法绕开对方。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