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共十余幢,包接待室,陈嘉庚纪念堂,爪哇堂,八角亭,十友堂,张弼士堂,理学院,荣光堂等。
实际上,阿德曼兹对广州近代教会学校建筑的中西合璧式折衷主义风格所作的贡献以及对岭南近代建筑的影响要比墨菲更大一些。
说到这里,苏亦又再一次提到墨菲。
墨菲的建筑风格一改往日岭南大学校园内中西合壁的折哀主义风格。
无论斗棋,檐椽,柱式,还是兽吻,栏杆,檐下彩画甚至墙面色彩都具有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的神韵。
中大的康乐园校区,确实漂亮。鸟语花香,绿树成荫,每一次漫步其中,都是一种享受。
抛开建筑不说,校园里面大师学问,也足够让心之向往。
当着一帮北大的学生去夸赞中大,有点奇怪。
然而陈寅恪先生晚年就在中大教书。
说完这些,苏亦简单提起墨菲除了设计教会大学之外的其他事件。
比如他1928年墨菲受聘于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参与拟订了南京建设纲领性文献《首都计划》,并主持了首都南京的城市规划。
甚至,他在规划中还提出一个着名的建议:保留明代城墙,上面开辟能行驶小汽车的”高架“环城大道,成为“风景路”。这个建议后来未能实现。
不能实现才正常。
这条环城高架得花多少钱啊。
从这点也证明,墨菲对古建筑的保护是有先见性的。
在民国时期,在中国墨菲可以说是南京政府的御用建筑师,然而,这位老兄在美国却并不出名。
1935年,58岁的墨菲回到美国,反而被美利坚的人民给遗忘了。
对于他的介绍也只是只言片语,完全没有在中国的巨大影响力,直到后世,还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
说到这里,苏亦不用其他人提醒,就知道应该回归主题了。
不然,按照他这个水课的速度。两节户外课,根本就不够他讲完这些东西,他这部分已经涉及中国近代建筑史,跑题跑到十万八千里去了。
等他说完,听到许婉韵他们笑声,苏亦才勉强解释,“那啥,我说这些真不是跑题,就是想告诉大家,墨菲对咱们中国的古建筑是有一定的研究的。比如他选择的通州燃灯塔作为当年燕园的水塔原型。在设计上也很用心。”
“这个用心肯定是体现在细节方面。”
“通州燃灯塔是一座八角十三级的古塔,咱们北大的博雅塔也是如此,两者外形上差别不大,水塔形制取八角密檐式,塔基为须弥座,塔级13级,高37米。”
“说到高度,大家猜是咱们北大的博雅塔高,还是通州的燃灯塔高?”
苏亦习惯性的互动。
学生们都很给面子。
纷纷猜测。
“博雅塔高。”
“燃灯塔高。”
苏亦笑了,“也就只有两个结果,都被你们猜中了。”
说着他把王讯拎出去,“你说,博雅塔高的理由是什么?”
王讯说,“燃灯塔都几百年了,博雅塔才几十年,建筑水平提高了不少,建筑材料也不一样,这样一来,博雅塔更容易建造的高些。”
苏亦点头,望向众人,“同意王讯说法的同学们可以举手。”
还别说,举手的人不少。
都有二十多个。
基本上一半一半了。
苏亦再次把反方代表喊出来,“蒋祖隶同学,说说博雅塔低的理由。”
蒋祖隶老实说,“小师兄,因为我看过资料,知道燃灯塔塔高45米。”
从点就可以判断,这位同学基础比王讯他们更好一些,也难怪。
他是77级的,王讯是78级的,入学时间按相差好几个月。
这几个月的时间,要真有心,对北大各个建筑物都可以如数家珍。
苏亦指着他,“蒋同学,你这是作弊啊,王讯败得不冤。”
噗嗤!
现场的女生都笑了。
王讯耍宝,“不是我军无能,是敌人太狡猾了。”
等众人笑完,苏亦才说,“蒋祖隶说的确实没有错,燃灯塔确实比博雅塔高,但说燃灯塔45米,不准确,因为燃灯塔原高48米,围44米。高出来4米则是塔尖。高当然是衡量建筑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也不是唯一因素。”
“咱们国内的古塔,燃灯塔并不算最高的,比如定州的开元寺塔汾阳的文峰塔泾阳的崇文塔都有八十多米。至于怎么建成的,其实我也不知道。”
他最后一句话停顿,又让众人一阵哄笑。
苏亦等众人笑完,“咱们继续说博雅塔跟燃灯塔的异同,除了塔高之外,建筑的材料也不一样,燃灯塔是用塔砖砌成的,属于砖木结构,密檐实心。而博雅塔则是用水泥砌成的,塔中空,有螺旋梯直通塔顶,除基座外塔身均用钢筋水泥建筑,设计精良。在建筑材料上,两者确实极为不一样。一会,宿先生带大家进入塔内,大家可以好好参观。”
说到这里,苏亦继续说,“咱们说回燃灯塔,康熙年间该塔因大地震损坏,17年以后重修。有资料记载当年塔高53米。但是现在塔高多少?其实没人知道了。因为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通州,对塔进行破坏;十年时间,也遭遇到不小的破坏;1976年唐山大地震,此塔受到波及,塔身左右30度大晃,但没有倾圮,只是把塔顶莲花座的砖抖落很多,塔身也略有酥裂,岌岌可危。至今还没有修复,也没有人测量。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燃灯塔确实比博雅塔高。”
他这些数据都搬出来了。
已经足够让众人信服了。
说完这些大致情况,苏亦回到最为关键的知识点。
他问,“大家知道通州燃灯塔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
“因为燃灯古佛。”
不少的学生抢答。
这个确实太简单了。
苏亦点头,“塔身正南券洞内供燃灯佛,故名燃灯塔。那么博雅塔呢?这名字怎么来的?”
王讯贫嘴,“总不能塔内供奉博雅古佛吧?”
他的话,成功引起众人哄笑。
苏亦选择无视这货,“水塔建造经费由当时任教于燕大哲学系的美籍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时居美国)所捐,依从当时燕大校园建筑以捐款人姓氏命名的惯例,水塔被命名为博塔或者博氏塔,甚至还被当年的燕大学生戏称为‘十三妹’。”
听到这话,众人哄笑。
苏亦等大家笑完,才说,“至于为什么演变成为博雅塔。按侯仁之先生的说法,“博”取西方捐助者之姓,而“雅”取中国“儒雅学者”之义,故博雅塔之名实乃中西合璧的产物。如今博雅塔已经不再作为水塔使用,而是作为燕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为北大象征。”
至此,苏亦跑题一圈以后,终于把博雅塔的前世今生给讲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