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1章 燃灯塔PK博雅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既然跑题了。苏亦暂时就让子弹飞一会。

    说到燕大校史,说到司徒雷登,自然而然就会说到墨菲。

    作为燕大校园的设计者,燕大建筑充分体现了墨菲的设计理念。

    燕大当年所有建筑都是墨菲主持设计建筑的,其中就包括博雅塔。

    为了让大家更加深入了解墨菲。

    苏亦简单跟大家捋了一下他的生平。

    “亨利·墨菲当年在中国非常出名,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墨菲先后为中国的教会大学规划设计了多所大学校园或主要建筑,如沪江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长沙湘雅医学院、金陵女子大学、燕京大学、岭南大学。”

    “燕大咱们就不说了,大家感兴趣一会下课就可以去看。”

    这就是北大的优势。

    “我是广东人,跟大家说一说,岭南大学吧,当年岭南大学扩建项目,也是墨菲参与的。他为岭南大学设计了哲生堂,陆佑堂,惺亭这些建筑,未来大家有机会去中大,可以看一看。”

    说着,苏亦根本停不下来。

    他望着众人,突然提问,“大家知道,民国时期,国内一共有多少所教会大学吗?”

    还别说,真的有人知道。

    “13所。”

    是许婉韵回答的。

    这个姑娘就是皮了。

    苏亦笑,继续问,“那婉韵姐知道是哪十三所大学吗?”

    许婉韵望着他,“考我呢?我还真就知道了。”

    说着,这姑娘如数家珍。

    “燕京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华西协和大学、华中大学、金陵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沪江大学、岭南大学、福建协和大学。其中,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

    苏亦竖起大拇指,“厉害。”

    许婉韵望着他,“说吧,你有什么要考的?”

    苏亦问,“那婉韵姐,知道这十三所大学校址上都有哪些大学吗?”

    瞬间,许婉韵笑骂,“臭小子,你故意的吧,那么多,我怎么记得清楚。那你呢,知道吗?”

    苏亦摇头,“其实我也不知道。”

    噗嗤!

    其他考古班的学生忍不住笑起来了。

    听到他的话,许婉韵瞥了他一眼,笑骂,“滑头。”

    其实,苏亦都知道。

    这又不难。

    许婉韵也知道他知道。

    只是他不说而已。

    跟苏亦相处那么久了,作了那么长时间的饭搭子,这小子所学驳杂,许婉韵已经深有体会。

    苏亦报之以笑,却不再继续这个话题。

    如果问他五十年代这十三所教会大学被拆分合并到哪些院校。

    苏亦一时半会还真不知道。

    除非去查资料。

    但原址有些哪些学校,并不陌生。

    比如燕大就是现在的北大,岭南就是现在的中大。

    齐鲁的原址现在的则是山东医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山大趵突泉校区。

    东吴光听名字就知道是现在的苏大,哦,不对,现在应该叫江苏师院。

    大名鼎鼎的圣约翰,原址一度成为华师的分部,后交付给了新成立的华政。

    其他学校,光听名字也可以猜测。

    比如华西协和大学,这学校也就是后面才并入川大。

    之江大学光听这个名字,就知道是浙大之江校区,现在应该是杭州大学。

    华中大学则是现在的华中师大,金陵大学则是南大的鼓楼校区。

    金陵女子大学就是现在的南师院,后来的南师大随园校区。

    而沪江大学,则是现在的上海机械学院,未来的上海理工,这两个学校传承还算不错,校友会也弄得有声有色。

    至于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并不在广州而是在福州,学校原址位于福州仓山(今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

    而则13所教会大学之中,唯一可惜的就是福建协和大学了。

    因为这个大学的校址,并没有新的大学在原址上办学。

    70年代,福州制药厂搬入大学校园,教学楼有变成了生产车间,而宿舍楼当作职工宿舍和堆放杂物的杂物间使用。

    几乎同时成立的金陵女子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建筑均已被列入了全国文化保护单位。

    清华大学就算了,两者没啥可比性。

    至于金陵女大则有南师大在做传承。

    光靠一个制药厂去护理一个大学的传承,基本上不可能。校舍被当成厂房,而这些历史建筑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变成荒废的院子,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等当年的福建协和大学的老校友返校追忆往昔的时候,就只剩下破败的校舍和荒废的校园了。

    当然,这些院校之间,大部分传承已无,毕竟五十年代的院系大调整,已经把这些院系都给拆分得七零八落。

    但,真破败如福建协和大学一般,也让人不胜唏嘘。

    非要说苏亦为什么会知道这些,这一切都源于无聊。

    当年考研调剂的时候,他几乎把这些学校的校史都给扒拉了一边,后来读研在辅导机构兼职,还客串过院校选择老师。

    这是一个无聊的过程,没啥好赘述的。

    这属于严重跑题,苏亦就不说了。

    不然真的跑题跑到十万八千里。

    他继续回到教会高校建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教会大学的初创期,在此期间能够筹措到开办经费的学校都纷纷修建了校舍。”

    “当时,应该采用什么建筑形式的校舍,没人知道。也没有标注。唯一凭借的就是传教士跟设计师的想象力。”

    “对于西方建筑师来说,这是次各显神通的时机。根本就没有特定的标准跟制式,可以任由他们信马由缰地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各色各样的建筑五花八门,唯一共同点也就是中国式大屋顶。既使是大屋顶,也各具特色。”

    “不过基本上有两种基本倾向。一种是以地方特色为其参考摹本,壁如:岭南大学、圣约翰大学以及华西协和大学等。另一种是以中国宫殿式建筑为其参考蓝本,金陵大学开其先例。”

    “但不管何种倾向,在教会大学初创期,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重,也远远没有到形成程式化的程度。”

    比如岭南大学早期的建筑就融入了不少岭南民居的屋顶特色。

    不过岭南大学大部分建筑物由美国建筑师阿德曼兹在l9l3年~l926年问完成,...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