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将军姓阎,名子瞻,字青和,顾大人姓顾,名秋榕,字凤璋,俱是京师子弟。阎青和是平淮侯的嫡子,顾凤璋则是伯阳侯家的嫡子,两人身份相近,年纪相仿,但脾性却天差地别,一个粗枝大叶,一个心细如发,一个爆烈易怒,一个温吞和顺,原本所有人都以为俩必定是互看不顺眼的,可谁知道却竟然结为了好友,成日里孟不离焦,焦不离孟,比亲兄弟还亲,这也是为什么那个县令认出阎青和之后,立马知道他身边的人是顾风璋的原因。
阎青和虽然长的凶神恶煞,做事也非常粗暴,可要人命的往往都不是这种人。先前识人不清的都在顾凤璋这里吃了大亏,于是下面便往往称阎青和为小阎王,称顾凤璋为笑阎王,得罪了小阎王还有一条命可活,但若被笑阎王记在心里,只怕你连三更天都熬不过。
顾凤璋的仕途本来算是一番风顺,弱冠之年以状元身份登上朝堂,凭着家族势力成为最年轻的大理寺少卿,而后又调任九部侍郎,三十余岁成为吏部尚书,几乎相当于宰相了,在朝中那可是一言九鼎,无限风光。按道理来说他却是不会出现在这小地方的,但听说年前不知道什么事他和皇帝杠上了,一日之类遭受三次贬谪,生生的从正三品的尚书贬为了六品的员外郎。当时朝中猜测纷纷,都说顾大人圣眷不在,只怕这下顾家是要跌大跟头了,以后他总该低调些做人才是,可谁想到这顾凤璋偏偏跟人不一样,不但没有低调,反而是接了圣之后便称病不去上朝,摆明跟皇帝杠上了。
据说为这事儿,皇帝在御书房起的扔了他称病的折子,可顾凤璋不但没有半点收敛,反而更光明正大的逗狗遛马,听戏喝茶,隔三差五的参加文会写诗论书,似乎生怕皇帝不明白他在“装病”。就这么闹了半年,就在皇帝忍不住想要真正拿他开刀时,他却又早一步的出京“养病”了,据说这还是皇太后派人通风报信的。没办法,谁叫他文采斐然,粉丝众多,连宫中的皇太后都是他的死忠,有这么一堆大大小小的保护伞罩着,就算皇帝想要真正把他办了也难。
皇帝本以为顾凤璋除了京城,自己眼不见心不烦也算松了口气,可谁知道他竟然勾结了一大帮子狐朋狗友,一路祸害郡县的过去,吃拿卡要也就不说,没事儿伸张个民怨审个案子什么的。凭着他的智商,就算是年年考评优上的官员也会被挑出刺来,各地哭诉的折子雪片般的朝御案上飞,皇帝实在坐不住了,最终无奈的给了他个察风御史的头衔,“准”其考核百官,算是变相的服软。这次顾凤璋总算识趣,接受了皇帝的好意之后也没太闹腾,一路上静悄悄的过去,不再骚扰沿途官员,而京中也只待他玩够了回去。因此这二人来到南阳县,却是一件巧合。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顾凤璋跟着阎青和出京大半年,玩够逛够,也准备返家,南阳城便是他们的最后一站。本来只打算悄悄的来,悄悄带走,可因为顾凤璋听着当地有种小吃,非常好奇,硬要过来尝尝,于是便到了瓦舍外围。他正跟小贩讨价还价,却刚好看到了这里的意外,于是当机立断,一边让阎青和去找帮手,一边在这里喝令当地的百姓配合疏散营救。因为他器宇不凡,旁边的人不知怎么也信了他,规规矩矩的照他指挥的来做,所以当阎青和带着兵来时,这里竟然也没出什么大漏子。
说起阎青和带兵入城,那便是另外一遭了,这外面十多里处有所大军营,领兵的正好是当年跟阎青和一起在战场上混过的袍泽。当兵的汉子最是直爽讲情义,见着他要救百姓,当下就领着兵马从北门而进了来,算起来竟然比那头过来的县令还要快上几分。
根据阎青和所说,当初顾风璋位于尚书之时,便已经对于市坊间的活动场所上过折子,认为不应该限制百姓的娱乐活动,勾栏瓦舍的兴起有助于分散百姓过多的精力,让他们减少对朝廷的不满。同时又说圣人也言过,歌舞有教化只用,明君应该多多提倡之而不是取缔……总之,洋洋洒洒一堆圣人曰,搅得皇帝稀里糊涂,于是竟然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令,例如取消歌舞伶人的贱籍改为乐籍,卖艺合法化只要注册缴税后便可以享受人身财产不受侵犯等,当然其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