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不敢动。
只是看着。
看着他们行凶,然后一刀结果了张婶子的性命。
看着他们结束,然后嘻嘻哈哈的远去。
看着他们远去,直到夜幕低垂。
夜幕低垂后,下雪了。
大雪落了白乞儿满身,也掩盖了这血红的大地。
“走吧……”
婆婆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白乞儿身后,叹气,把冻僵的白乞儿抱走,白乞儿手上还死死的握着自己的小弓箭。
“我为什么,没能射出这一箭?”
白乞儿大病了七天七夜,差点从鬼门关中没有拉回来,在高烧时,他一直喃喃自语。
病好了之后,白乞儿就说,他要去参军。
婆婆没有阻拦,只是默默收拾好行囊,跟着白乞儿一起来到了距离北边战线最近的一处刚好在征兵的城,樊城。
·
这年头,北边的人都往南迁。
绵延千里的北部防线再也不是凛然不可侵犯的了。
时不时的小股蛮族骑兵入境,百姓们不堪其扰。
况且,谁知道下次割让城池会不会就轮到这里了。
原先的开垦好的沃土,无人耕种,杂草丛生。原先的繁荣城镇,也人烟稀少起来。
大批的北州最北的居民,不得不抛弃自己世代生活的家园,背井离乡。
有点能力的都去往了中州、西州,就算不去其他州,只要往北州更南一些,性命就多了一分保障。
还留在城中的人也有,要么是家业带不走的,要么是走不动路的,要么,就是独身一人未报家仇视死如归的。
而逆行的人,除了不断被派来的军队,或者发配边疆的囚徒,再没有别人了。
樊城缺人。
这是一座在前线耸立的孤城。
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后头是就是平地千里。若让蛮军踏足,再想驱逐出去,就难上加难。
好在左边有高山耸立,右边有一座军事大镇,“雪城”,快马一日便可驰援樊城。
最近战事吃紧,战损太多,上头承诺的新军却迟迟未到。
不得已插上了招兵旗,来报名的人却屈指可数。
看到白乞儿这种小孩带了个老婆婆来,更是觉得稀奇。
虽然白乞儿看上去又十三四岁的身高了。
可是嘴上都还没长毛呢。
招兵的人犹豫了下,实在太缺人了。便违心的把白乞儿给收了,名字记做“白七”,因为他也不会写几个字。
年龄记了“十五”。
就这样被白乞儿混进去了,婆婆就在后方帮忙煮煮饭,补补衣。
婆婆人也很奇怪,好像把白乞儿养大了就完成任务了。
随遇而安。
不管白乞儿要做什么决定,即使是要上战场这么危险的事她也不发一言。
婆婆从小到大都没教过他什么。
白乞儿知道婆婆的本事,婆婆晚上出去,不到一个时辰就可以带回好多好东西。这些技艺,婆婆不教,他也不问。
婆婆只教他了一句话。
永远不要欠人情!
原先,白乞儿总是不理解。
这教的有什么用?
可是现在,他觉得自己有点懂了。
张婶子曾经给他纳过双鞋子,高高的靴筒,用心加厚了的内衬,暖暖的,再深的雪堆也不怕。
张狗蛋曾经偷偷给他分过家里的母鸡生下的蛋,虽然只有半颗。
村长李爷爷,曾经到他和婆婆住的破屋子,带领乡亲们亲手给他们垒了一个灶台,直通了炕下面。只要做饭时候生了火,睡觉也都暖和的,比婆婆胡乱堆得篝火堆好用多了,更持久。
还有王婆婆得了新的小孙孙,高兴地满村子撒糖,是镇子上卖的那种南边来的糖,软糯香甜。
很贵。
从未吃过。
让白乞儿甜到了心里。
却再也没有了。
张婶子没有了,李爷爷没有了,王婆婆也没有了。
白乞儿忽然发觉出,自己和婆婆虽然住在了山脚下,不算在村子里,可是却受了村人这么多的恩惠。
这人情要怎么还呢?
怨不得婆婆说不要欠人的人情。
这还不上的滋味,还真是难受。
是不是如果帮他们报仇了,这个人情就算是还上了?
白乞儿曾经去问过婆婆。
婆婆说,一要世人觉得还上了,二要你自己心里头觉得还上了。
白乞儿想了想去杀蛮兵报仇这个事儿,自己心里头觉得可行。
又特地跑到镇子上去问旁人。连着问了几个,都说算还了,人死了还能怎么着呢,能给他复仇了,怎么不算呢?
亲人都也只能做到如此了吧。
白乞儿也逐渐振作了起来。他要为村子里的人复仇。
一开始,他们不叫白乞儿上战场。
只叫他在后方搬砖、砌城墙、做饭什么的。白乞儿什么活都干的很好,极认真,比旁人快了不止一倍。就是为了上战场。
可是老兵们却都辱骂嘲笑他,说他不够格,他力气小,打趣他嘴上还没长毛呢,嘲讽他连大刀都没见过。
白乞儿愤怒,除了干活,就没日没夜的偷偷练习。
他能拉动一石的弓了,能骑上最烈的马了,刀枪剑戟都用的熟练了。
老兵们却都摇头。
这是在保护他。
想上战场还不容易?眼睛一闭,就死在那里了,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老兵们眼睛有多毒辣呢!这少年是个好苗子啊!
大家心里都对这小少年有些怜悯,才压着他的锐气,磨着他的性子。
后来。
白乞儿终于得到了上战场的机会。
因为能拿得起刀枪的老兵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除了残兵,就是妇孺了。
大军压境。
白乞儿第一次在战时登上了城墙。
带着铁锈和血腥气的凛冽寒风,像刀子一样割人的脸。
乌压压的蛮兵像是黑色的潮水,呼号着,涌动着。
而樊城像是脆弱的船坞,在潮水的拍打下,发出咔嚓咔嚓的脆响,也许下一次,就会彻底的被摧毁。
樊盛是樊城的守将,他焦急的来回踱步,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