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2章 一个故事只能告一段落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北面的小山顶上,这是一座造型独特的石碑,上有石雕庑殿顶,下有莲花碑座,碑面镌刻有梅石图案,故称梅石碑。

    该碑高1.64米、宽1.03米、厚0.25米,单面刻,完好无缺。

    孤立其中,很醒目。

    苏亦照样让大家先把诗文抄写下来,“梅石碑并不多见,咱们北大能有这样一块,还是很珍贵的。”

    “不多见?小师兄,梅石碑很少吗?”

    苏亦点了点头,“很少,历史上共有三块梅石碑,大家知道吗?”

    大家摇头。

    这玩意太偏门了。

    比之前提及乾隆诗碑诗名,难上一百倍。不对古石碑有过系统的研究,谁能知道这些玩意啊。

    这一刻,大家都望向苏亦。

    苏亦只能开启自问自答的模式。

    “南宋德寿宫内旧有苔梅和芙蓉石,至明代石存而梅枯,画家孙林便立碑刻梅置于石旁,后蓝瑛又增刻芙蓉石于碑上,是为第一块梅石碑。”

    众人恍然。

    “那么第二块呢?”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时发现了芙蓉石与梅石碑,甚是喜爱,遂将芙蓉石运回圆明园中长春园西南角的茜园内,命名曰“青莲朵”,并对梅石碑加以题咏。但他据《浙江通志》的记载,以为梅石皆为蓝瑛所刻绘。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第四次南巡时发现,苔梅是孙林而非蓝瑛所刻,遂令人重摹一碑,并题诗作文,加刻于碑上,立于杭州原碑旁,以正前讹。此为第二块梅石碑。”

    苏亦讲完。

    王讯开始抢答,“小师兄,第三块,我知道。”

    “滚!”

    大家学着苏亦的语气,开始轰人。

    这货就是耍贫。

    不过有他活跃气氛也挺好。

    前面都说历史上只有三块梅石碑了。

    已经讲了两个,剩下的第三个梅花碑肯定就是眼前这块了。

    不止王讯知道,大家都知道。

    但这块,咋个情况,就没人知道了。

    “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帝又令人再摹一碑,并新作诗文加刻其上,置于茜园“青莲朵”旁,是为第三块梅石碑,亦即咱们眼前这块梅石碑。碑上方刻乾隆御题七言诗及跋文,行书,共28行;右下方刻乾隆御题五言诗及跋文,行书,共8行。”

    五言诗以及跋文什么的就不说了。

    这玩意,没啥好说的。

    这块梅石碑怎么来燕园的,大家倒是蛮好奇。

    苏亦解密,“圆明园遭焚毁后,青莲朵和梅石碑却保存了下来。青莲朵于1915年前后移于今天的中山公园内,而梅石碑则于20年代移至燕园。“

    梅石碑最初放在北阁内,后移置于阁外西阶,再后来又被搬至北阁北面的小山顶上,1993年移至后来的地方址。在辗转搬移的过程中,梅石碑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虽加建了碑座和碑冠以保护,但已难复旧貌。

    石碑损毁了,想要修复回到旧貌,就不容易了。而且也不必如此大费周章。

    甚至都不需要修旧如旧,只需要它能够保持现状,就已经很难得了。

    加固了碑座跟碑冠已经是很好的保护方式了。

    这种保护方式,肯定是比不上杭州西泠印社的汉三老碑,这块汉碑,西泠印社都直接给它弄了一个汉三老石室,直接把石碑装入里面。

    这种保护力度,就知道这块汉碑有多重要了。

    梅石碑的故事,倒是让大家涨了不少的知识。

    甚至这帮家伙都纷纷拿出本子开始做笔记了。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大家谁都不愿意错过。

    除了这些石碑以外,还有石凳石桌什么的,比如着名的石雕五供以及石供桌。

    这一组保存比较完整、雕造精美的石雕五供是陵墓祭器,用于供奉现任,追思恩泽。蜡矸和香炉略有缺损,但瑕不掩瑜,历史跟艺术的价值不能抹去。

    到前世,这东西已经重修做了整修,还弄了一大堆配套青砖,把坑坑洼洼的地面都被填平了。

    相比较前世,现在的状况有点糟糕。

    大家都很疑惑,好端端的,燕大怎么会有这样一个陵墓祭器。

    实话实说,苏亦也不知道。

    不过燕园里面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也挺正常的。

    毕竟这里一开始就是教会大学。

    给前面的几个石碑拍完照,未名湖西岸的文物基本就处理完毕。

    接下来朝着北岸进发。

    未名湖北岸有啥?

    当然是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一开始德才均备四斋就是用来当男生宿舍用的,而静园六园就是燕大的女生宿舍。

    因此,德才均备四斋,到后世,基本上也都被叫做红一楼、红二楼、红三楼、红四楼,这四间院子再北岸都很出名。

    至于体斋跟健斋,则分别叫湖滨楼以及平津楼,为啥叫两个名字,苏亦就有些搞不懂了。

    跟前面的四个院子不一样,体斋跟健斋则是当年的燕大的年轻单身教职工宿舍。

    北大搬入燕园以后,这两斋也都是兼职工宿舍,只不过不区分年轻单身而已,当年,苏秉琦先生就曾经住在这里。

    此外,还有1952年建成的全斋。

    燕大建校之处,墨菲设计不少建筑物,不过因为经费有限,终究未能实现,北大迁入以后,在墨菲设计图的原有基础上,补充建设了大量的建筑物。

    全斋就是其中一间。

    这部分,主要是建筑物。

    因为协会的名字号称古建保护协会,因此,在古建方面,苏亦讲的比较多。

    这些建筑物,每组的两斋之间都有一栋狭长的的东西走向的仿明清式建筑,将两斋连接在一起,形成品字结构,两组品字结构形成两个小院。

    因此,对比于作为女生宿舍的静园六院,德才均备四斋的建筑及其所夹庭院的设计风格都更为雄浑有力、开阔豪迈,很复合男生的性格特点。

    苏亦说完这部分的时候,一帮男生就一脸羡慕,“要是我们也能住在这里,多好啊。”

    “对啊,羡慕当年燕大的男生。”

    “哪里像我们现在,六个人挤一间房子。”

    在这样的校园,这样的宿舍入住,确实充满诗情画意。

    大家也只是感慨而已。

    现在的北大住宿条件,其实不差了。

    因为这些宿舍楼,都是五十年代兴建的,也才二十多年,算不上多么的老旧,作为学生宿舍,绝对够用。

    这是过去燕大一代人的记忆。

    现在都已经成为传说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