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91章 只问学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曾经这么描述过这两棵白皮松。

    “北边的一株在根处便分岔,两条树干相并相依,似可谓之连理。南边的一株树身粗壮,在高处分岔。两树的枝叶都比较收拢,树顶不太大,好像三位高大而瘦削的老人,因为饱经沧桑,所以沉默。”

    上面的话,描述的太详细了。

    反而体现不出它们的美。

    ……

    有着苏亦的带领,大家已经把未名湖南岸的古建文物都逛了一个遍,该拍照的拍照,该整理资料的整理资料。

    把南面部分处理完毕,大家继续向西出发。

    西面在苏亦看来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就是钟停了。

    钟亭坐落于未名湖西岸的小土山上,在建筑形式上采用圆形攒尖式,柱头与梁上均有大量的彩绘;亭内悬挂着一口古色古香的大铜钟。

    铜钟“口径逾三四尺,高达八九尺”,用青龙铰连成的钟耳悬挂在亭内横木上,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形似一朵倒开的花。钟体上部镌有十二对蛟龙戏珠,下部则刻有波涛和旭日图案,内部还有精美的八卦图案。钟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铸有“大清国丙申年八月制”字样。

    据记载,这口铜钟原系颐和园中水军起居用膳报时所用,后几经辗转被燕大购得作为校钟所用,全校师生的器具作息均以钟声为准。

    不要说当年,就连现在的北大也是以这个钟声为准。

    相比较其他地方,苏亦对钟亭更加熟悉。

    他们过来这边做调查的时候,还撞见敲钟的老校工,对方刚好下山,对方还跟他打招呼。

    这一幕,倒是让其他学生都愣住了。

    “小师兄这个人气啊,连校工都认识了。”

    苏亦解释,“我基本上每天晨跑结束以后,就过来这边被单词读书,时间长了,就认识了。”

    众人恍然。

    燕大的时候,钟亭就是用老报时用的,就算北大有电铃了,钟亭的钟声也没有停止,倒是十年间老校工被解聘了,燕园从燕大开始就每天不间停的报时钟声终归还是被迫停止了。

    十年结束,北大的电铃年久失修,经常出故障,北大这边才重新把老校工喊过来敲钟。

    自此,燕园的钟声才开始回荡在校园之中。

    对于老校工来说,就是择一业,忠一生。

    这些故事,苏亦要不说,大家肯定不会懂。

    “小师兄,我怎么感觉你比我们还要了解燕园的这些文物啊,难不成你以前经常来燕大这边?”

    对此,黄莺歌好奇不已。

    苏亦还没说话,其他人就笑了。

    “黄学姐,燕大被合并的时候,小师兄还没出生呢。哪里有机会来啊。”

    “也对,就是疑惑小师兄知道的太多了。而且,对各个角落的文物都很熟悉,这要是没在咱们北大生活过几年,很难有这个熟悉程度啊。”

    “对哦,虽然这些建筑文物,在咱们北大都已经司空见惯,但小师兄不说,这些东西什么来历,我们还真不知道呢。”

    这一刻,所有人都望向苏亦。

    都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你们现在见到我对这些东西熟练,那是因为在此之前,我都骑着单车跟马师兄把咱们北大各个角落跑了个遍。甚至还查了不少的资料以及询问了不少咱们历史系的老师,不然,我哪里知道这些啊。”

    众人恍然。

    黄莺歌感慨,“这么说来,小师兄,你就算不带我们过来调查,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完成这些东西啊。”

    其他人纷纷点头。

    他们也都反应过来了,这就是苏亦给他们开小灶了。

    与其说是苏亦带他们过来做燕园文物现状调查,还不如用说苏亦在跟他们现场讲解燕园文物现状以及历史。

    苏亦摇头,“话不能怎么说,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燕园那么大,我不可能每一个角落都跑遍,文物也不少,我这边可你的那个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编撰整理这些东西,这其中需要查阅不少的资料,有些东西只是口口相传,必须通过文献记载来验证的,这部分,你们需要做的还很多。而且,我也只是对未名湖畔这边区域熟悉,其他的区域我也不见到就熟悉。所以,这一次,我带大家过来,下一次,有可能就需要大家自己过来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未来大家能够把这个事情做到怎么样,要靠大家齐心协力。

    要是想要占功劳,苏亦一个人把这事做了就行了,没有必要带那么多人过来。顶多带着王讯还有张新就可以。

    然而,真要如此,那么古建保护协会的成立初衷就变了。

    协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呼吁大家更好的去保护古建保护文物,而不是为了过官瘾,跑来当什么会长,不然,苏亦何苦来哉。

    社团的凝聚力靠啥?

    就是靠着这种一次又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要让大家获得成就感,才有继续干活的动力,不然,没几年协会就变成骗入会费的存在了。

    如果变成那样,还不然解散算了。

    燕园文物史料编撰是一个系统的事情,这事要做好也不容易,不糊弄,让人心服口服的话,就必须要有一定量的参考文献。

    生怕这帮家伙不够重视,苏亦还说,“到时候中文版的弄完了,大家还可以把它翻译成英文版,向全世界介绍咱们燕园的文物历史,燕大当年做不成的事情,咱们来做,这事就更有价值了。”

    北大官方都没做成的事情,让他们都给做了。这其中的影响力就可想而知。

    众人轰然。

    然后开始拼命鼓掌。

    相比较向全校师生宣传燕园文物的重要性,向全世界宣传燕园文物的重要性,这个命题就太大了。

    然而,就是这种世界性的话题,更加燃起大家的激情。

    这种打鸡血的话,反正都不要钱,对于苏亦来说,要多少有多少,先打下去,开出什么的花朵,以后再说。

    反正他相信,整个考古专业77-78级两个班合力编撰的燕园文物史,肯定是未来北大最为权威的一本书籍,应该没有之一。

    要知道,这两届的学生可都是传奇的学生,再有苏亦把关,这书它想不权威都不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