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舞会由来已久,十年前有舞会,但同学们只是在电影里看过。
当时,学生会请来了两位舞蹈老师,但教的并不是男女成双成对的交谊舞,而是男生在外边排成一个大圈,女生在里边也排成一个大圈,随着青年友谊圆舞曲的音乐机械地手舞足蹈。
1977年的北大提倡思想解放,要求哲学系学生带头组织舞会,开了北大校园舞会的风气之先。
当然,这里的舞会,不是西方的交际舞,而是前面提到的那种男女站成排,手舞足蹈的大合欢舞曲。
很快,同学们对这种舞蹈失去兴趣,跟外国留学生学起了迪斯科。
毕竟是1978年,学校规定不许跳这种西方舞蹈。不过,这规定并没起什么作用。
至于到了八九十年代,就没啥好说的了。
九十年代,大学校园还特意开展“扫舞盲”运动,大学舞会社交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人际社交场所。
一般来说,北大的舞会,从野生舞会到光明正大的举办舞会,还要等改革开放以后。
改革开放之前,北大的舞会都是地下舞会。
按照官方规定,在改革开放之前,允许举办的舞会都是男生和男生跳、女生和女生跳传统舞会,并不允许西方交际舞存在,也就是那种男女相拥的交际舞。
也只有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开放风气。结果这种风气,到了八九十年代就压不住车了。
禁止多年的社会风气,一解禁,就宛如洪水猛兽般泛滥。
一度在社会上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不过跟现在的北大学生,没啥关系。
因为年轻的学子,都很叛逆。
官方禁止啥,大家就喜欢干啥。
越是禁止就越跳,还是偷偷的跳。
77年的时候,官方都要求哲学系组织校园舞会,现在一年都过去了,校园舞会已经由来已久。
77级的学生,对这种舞会已经不陌生了。甚至,现在北大的野生舞会组织者,就是77级的学生。
78年的北大,有些乱。
工农兵学员都没有完全毕业,跟高考进入北大的学生都同样待在校园里面。
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一种鄙视链。
工农兵学员一般不跟高考生玩,大家圈子泾渭分明,因为,他们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当年政策的既得利益者。
跟辛辛苦苦考入北大的学生不一样,尤其是时代在改变,风向也变化了。
都在担心,政策突然改变,就把他们一撸到底,全部都不能来上学了。
因此,工农兵学员都比较老实,安安静静呆在校园,对于他们来说,能够顺利毕业,就已经是天大的幸运。
不像77-78两级通过高考考入北大的学生闹腾。
舞会也是如此。
还没毕业的75-76级工农兵学员,基本上不参加这样的舞会,主力就是77-78两级的学生。
或者说,现在还是以77级为主,毕竟78级刚刚入校没多久,还放不开。
王讯张新俩货也都是沾着苏亦的光,不然,他们要想要参加舞会,估计也要过一段时间。
有舞会,就有组织者。
而组织者,基本上就是北大社团的这些负责人。
要没有他们这些社团的头头脑脑过来组织,舞会显然也组织不起来的。
其中,文学社的姑娘们就是骨干之一,这不,今晚,黎新叶她们宿舍全体出动。
因为今天的舞会,是中文系的主场。
好些中文系的学生都过来了。
之前,在文学社活动认识的黄仲良跟杨文彬也都过来了,这两位同学来的时候,身边还多了两个姑娘。
他们一到场,众人就起哄。
李志虹就打趣道,“杨文彬,这就是你的丁香姑娘啊?”
他旁边的姑娘倒是落落大方,“丁颖,北大77级历史系学生,很高兴认识大家。”
瞬间,大家就被苏亦推出去,“小师兄,你们历史系本家的。”
杨文彬才介绍苏亦的身份,丁颖说,“谢谢小师兄的诗帖,写的很漂亮,我很喜欢。”
“不客气。不客气!”
苏亦终于见到这位姑娘的真人了。
能够跟中大丁颖教授同名同姓,确实如雷贯耳。
如果这姑娘在北农读农学的话,就更加有缘分了。
不过历史系也不错。
世界这么大,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也就是恰好被他认识了,仅此而已。
苏亦虽然读的是考古专业,但这个年代,北大历史跟考古还不分家,还有不少的公共课程,要跟一个历史系本科生聊起本专业的事情,还是有得聊的。
然而,丁颖终究是杨文彬带过来的,大家又不认识,能聊的东西也就这样,再说,舞会现场不合适聊天,来这里都是为了跳舞的。
等舞会开始,俩人就迅速进入舞池。
中文系的姑娘还调侃,“杨文彬这个家伙,之前还说跟人家丁颖是纯洁的革命战友呢,现在都把人家拐来舞会了,小师兄,你功不可没啊。”
旁边的黄仲良笑道,“这点,我可以证明。”
“去,赶紧带你对象去玩吧,别来这里捣乱。”
方灵开始轰人。
杨文彬跟丁颖是革命战友,黄仲良跟郑雨馨可不是,他俩都快要谈婚论嫁了。要不是要读大学都已经在家结婚了。
他的脸皮比杨文彬厚多了,方灵她们就不乐意搭理他了。
于是,黄仲良带着他对象跟苏亦认个脸以后,也进入了舞会。
他之前也蹭到了苏亦的诗帖《等你,在雨中》,因为他对象名字有一个雨字。
这货跟杨文彬关系不错,俩人经常结伴去北师大,这一次,舞会也不例外。
至于三更半夜舞会结束以后,要不要把对象送回北师大,这个待续。
黄仲良跟他对象离开。
这个时候,中文系新闻专业一个叫孟晓书的人,也把李志虹喊走了。
“李社长跟这位很熟?”苏亦好奇。
方灵解释,“他叫孟晓书,我们中文系新闻专业的班长,也是学生会文化部的部长,都是老大哥老大姐,平时接触的比较多。”
苏亦恍然。
这位北大的老学长,前世,苏亦没少听说过,还知道着名的蓝旗营小区之所以成为清华北大的教职工小区,完全就是这位爷的贡献之一。
不过,那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此时,对方在北大已经初露峥嵘,这个年代,能在北大学生会当上部长的学生,几十年以后,都是一方大佬。
李志虹在学生时代,也是一个大才女啊,却不知为何,在前世,名声不响。
比如查英华,还可以在一些媒体节目上看到对方的身影,黄佩嘉也是如此,人家好歹当过地方作协的领导,是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