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2章 遗址太多了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认识!”

    “太认识了!”

    “不可能不认识啊!”

    “之前一直有传闻白老当过安特生的助手,没有想到这是真事。”

    “小师兄,你总算把这段辛秘给透露出来了。”

    终于说到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物了,而且还是跟北大关系密切的人物。

    毕竟五十年代白老还来过北大讲课呢。

    苏亦哭笑不得,“白老早年间当过安特生的助手,这点大家都知道,不算啥辛秘吧。”

    “没有啊,小师兄你要是不说,我们就不知道啊!”

    “起开,刚才还你说传闻白老是安特生的助手呢,我没聋,都听到了。”

    众人哄笑。

    这种玩闹的课堂气氛,一点都不严肃,一点都不合严先生的课堂主旋律氛围。

    让大家意外的是,严先生却没有制止。

    白万玉老爷子,大家确实很熟悉。

    不仅仅是因为他曾经来过北大教书,还因为他是定陵发掘队的副队长,全程参与定陵的发掘。

    如果是沈明或者白槿他们这里,说不定都会尖叫起来。

    还嚷嚷着让苏亦继续跟他们讲定陵发掘的故事了。

    说完白老,安特生在甘青地区的考古之旅,总算结束了。

    他刚说完,台下就学生笑了,“安特生发掘那么多遗址,小师兄你咋就记得那么清楚啊?”

    苏亦笑,“因为书本上都有啊!”

    噗嗤!

    课堂一阵哄笑。

    问话的家伙也不脸红,“笑啥笑,书本上那么多东西,要是给你们看,你们记得住吗?”

    还别说,不一定就知道,没做过深入的研究很难张口就来,要知道现在的苏亦完全就是脱稿讲课。

    这个家伙振振有词,说完,又忍不住问,“小师兄,能告诉我,是哪一本书吗?”

    众人又一阵哄笑。

    苏亦知道这家伙,跟某谐星同名——王讯。

    估计人如其名,身上都有着一股诙谐气质。

    酷爱搞怪耍贫嘴。

    然而,不要小看这货,1978年考入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1988年获博士学位,是中国考古界培养的第一个博士。

    苏亦之所以认识他,那是因为这位仁兄,极为热衷于泡网络论坛,在北大未名BBS,绝对是大名人。

    因爱恶搞爱耍贫成为网红。

    因一段名为“考古学家是这样吃鸡”的视频和数张把骨架重组还敬礼鞠躬的照片而再次走红。

    就是这位仁兄吃鸡了,直接用鸡骨头拼凑成为“人骨”还用虾片点缀周边,然后鞠躬拍照。

    这事,苏亦读书的时候,都成新闻头条了。

    对于这喜欢耍贫嘴的家伙,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不搭理他。

    然而,不行。

    因为这是课堂。

    苏亦不陪他耍贫嘴,但他的问题还是要回答的,“安特生写了一本书《甘肃考古记》,中文版是由乐森璕先生翻译。”

    苏亦又习惯性问一句,“乐森璕先生是谁知道吧?”

    众人摇头。

    就连王讯也在摇头。

    苏亦乐了,“咱们北大的地质学系的现任系主任,你们这帮家伙以后去地质学系,可要小心点了,不然会挨揍。”

    众人一阵哄笑。

    其实不知道也没关系。

    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除非你学地质学。

    更不说乐教授的名字最后一个字璕,经常被弄错,很多人不知道这是啥字。

    《甘肃考古记》出版于1925年,为《地质专报》甲种第五号,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印行。乐森璕译,并附载步达生着李济译的《甘肃史前人种说略》。

    当时,乐森璕刚刚从北大地质系毕业,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担任练习员和调查员。

    至于放李济先生翻译的论文,这两篇论文内容极为相近。

    不管是灰咀坬遗址辛店遗址还是齐家文化或者是马家窑遗址,他们都是有相关联系的。

    而,这种这种联系在一帮学生眼中却极为陌生。

    他们还不知道用思维导图去记这些东西。

    也难怪!

    他们连接触都没有接触,何来思维导图。

    完全就是苏亦说的太超前,让同学们当故事听罢了。

    然而,说它们的内在联系也容易。

    “刚才同学们,不是问我为什么记忆那么好,都能够把这些遗址的情况了解的那么清楚吗?”

    苏亦的话一出来,众人点头。

    这些遗址文化名词,对于他们来说,太陌生了。

    苏亦暂时不跟他们说思维导图的事情,而是说,“我之前教大家记录这些遗址名称的时候,可以用联想记忆法,比如地名或者是人名,我本人倾向于人名。但是,没有人名的时候,也要用地名,而我刚才说的这些遗址名词,用地名去记录,比较方便,因为从朱家寨遗址发现以后,安特生发现的大部分遗址都在甘肃临洮,这个县,在考古史上是非常出名的地方,有太多的考古遗址了。如果你们去翻看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刚才这些地名都遍布在临洮之中。”

    甘肃临洮出名到什么地步呢?

    这么说吧。

    新中国成立前后,临洮境内发现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类型、辛店类型、寺洼类型等各类遗址167处,其中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遗址104处。

    当然,有的建国前发掘的,有的是建国后发掘的,甚至还有点是78年以后发掘的。

    那么多的遗址类型。

    要是这个地方不出名,就见鬼了。

    如果对这个县各个地方足够熟悉的话,考古遗址类型都收割了一大半了。

    等苏亦介绍完临洮的情况,台下的学生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如果大家想要研究新石器时代考古或者青铜器时代考古的话,应该应该多跑一跑临洮了,这个地方绝对是一个圣地。”

    生怕大家对于临洮的记忆不够深刻,苏亦爆猛料。

    “三国演义知道吧?”

    虽然不知道三国演义为什么会乱入,但是大家都下意识点头。

    “三国演义谁不知道,这还要说啥。”王讯第一个开贫嘴。

    苏亦不理会他,继续问,“那么貂蝉知道吧?”

    众人忙不迭的点头。

    一般男生都露出耐人寻味的目光。

    苏亦终于公布答案了,“临洮就是貂蝉的故乡,要是你们真不记得临洮的话,貂蝉总该记住了吧。”

    这个都记不住,那枉为北大学子了。

    “不仅是圣地,还是福地啊!”

    王讯这货,忍不住感慨。

    瞬间,课堂又是一阵哄笑。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