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喜第一回卖包子,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当时,不少的跟着改革开放起步的商家都发了财,记得最初那个年代,吃大锅饭的年代连偷着种棵西瓜,都不行,养个羊,也不行,叫什么撬社会主义墙角,赵某的话说,叫薅社会主义羊毛。
而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王大喜当然是没本事去高考了,他只有小学文化,后来虽然成名后通过自学,有了高中水平的文化,但是离高考,那是天差地别。
那怎么办呢?去给那些学生卖包子。这是王大喜自己想出来的致富的路,是独创的,独一无二的。
记得那年,还是大家去银行存钱都不敢存的年代,因为大家怕自己钱多了,被抓去批斗,怕被斗地主,那个年代头几年,还是贫下中农最光荣的年代嘛,王大喜,第一个想出来的,就是做饭卖,做什么饭好卖呢?当然是包子了。
恢复高考后,农村人看到了出头的希望,城里人又何尝不是呢?
不少的有志青年呢就开始专心备考,这个时候,王大喜就开始去城里卖包子。
王大喜很艰苦的,推着自己的小车子,那个年代连个三轮车都没有的。
都是自己推着车,好在他是清河市人,清河市地势平稳,虽然是丘陵地带,但是却没有太险峻的山丘。
所以,他推一个半小时,去到城里,就是去卖包子的。
一开始,他没有信心,只做了两百个包子,觉得实在不行就便宜卖了,但是,没想到,在城里的集市上,他吼开第一嗓子,就有三个人来买他的包子,价格嘛,也很便宜,但是依然有一半的利润啊,除去了人力成本,不算人力成本的话,还有很高的利润可言。
很快,大概两个小时,他的两百个包子,就销售一空。
王大喜挣到了钱,看到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他赶紧第二天,起了个早,包了更多的包子,并且分为两种,一种是素馅的,一种是猪肉馅的包子,胶东地区的人,都爱吃猪肉包嘛,他于是把猪肉包贵一点,素馅包子便宜一点点,就这么卖了。就这样,第一笔生意第一桶金,就赚到了。
王大喜很快,就赚钱买了一个脚蹬三轮车,这脚蹬三轮车,一下子就让他感觉到好似走到了人生的巅峰一般。
接下来的三年半的时间里,他每天的工作,都是去城里卖包子,三年内他的雇员,也从他自己,变成了三个人!
也就是,他有两名手下了,这两名手下,他每个月按时给他们发工资。
当然了,那个年代,也没什么五险一金的。只分农民和工人,工人,一般都是吃国家粮的,就好像现在的国有企业,体制内。
但是,现在的国有企业,还分在编和不在编,事业编和非事业编。
那个时候不分这些。
四年后,他积蓄够了,在海城最大的贸易市场,买下了一个小铺子,专门卖包子。
又过了两年,他的包子铺开了两个分店,围着海城的市中心,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就是说,整个胶东四大市区之一的海城,海城市中心区域的包子市场,已经是王大喜的天下了。
王大喜仍然不满足,踏踏实实的进步,每天亲自上阵包包子。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