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放心,都已经安排好了,今天晚上举火为号,到时候东城、北城两面城门都会同时打开,放吴军入城。米将军已经保证过,吴军入城之后将会秋毫无犯,他们的军纪极为严整,决不会伤及无辜的。”韩熙载脸上带着一丝兴奋的道。
“不会出什么差错吧?”韩光嗣依旧有些忧虑:“若是有什么差错的话,咱们一家老小可就……”
他一辈子都是庸碌无为,只知道尊奉上面的命令行事,从来没做过什么逾越的事情;像这一次充当吴军的内应,若不是他的长子韩熙载极力主张,他是不可能这么做的。
当然,除了韩熙载的极力主张外,吴军势大,守军士气低落,看不到半点取胜机会,以及王公俨得位不正等,这些也是促使他充当内应的重要原因。
“父亲,若是真有什么差错出现,现在王公俨早就带着士兵闯进府门来了,怎么可能这么平静呢?而且东城的薛将军和北城的王将军他们的为人父亲你又不是不知道,只要他们答应的事情,就绝无反悔的道理。”韩熙载劝慰道。
把守东城的薛将军和把手北城的王将军,这两人原本并非王公俨的亲信,不过王公俨起兵之后,鉴于他们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不得不依赖他们守城。
而且这两人的性情极为好爽,平时都是极重信义之人,与韩光嗣有一定的交情。
回想起这两人平时的为人,韩光嗣这才稍稍放心下来,不过依旧低头沉思,默然无语。
见此情形,韩熙载不由得在心中叹气:“原本以为有今日献城之功劳,父亲到了吴国之中必然有一番前途,不过父亲行事太过保守,又素来没有什么长远的打算,只怕将来要让韩家兴旺还是不成。”
“好在吴国重视文治,吴王善于用人,吴国朝中贤才辈出,如今正是兴盛之时,以我之才能,只要好好表现,将来未必不能得到重用!”韩熙载对自己的才能信心满满。
……
就在父子二人各自想着心思时,府外忽然有喊杀声隐隐传来,听声音显然距离甚远,很可能是从城门处传来的。
“来了!”韩熙载神情一振,向自家父亲看去,见他脸上露出相识的神情,连忙道:“父亲,咱们上屋顶上去看。”二人连忙命仆人取来梯子,登上屋顶向城外望去,只见北城城门处到处都是火把,攻城的士兵蜂拥般向城内涌入,很快就彻底占领城门。
而东城这边的进展相对没有那么顺利,有部分守军依旧在抵抗,不过总的来说吴军攻入城内已经是大势所趋,难以挽回了。
“好!”韩熙载兴奋的挥了挥拳头,一旁韩光嗣的脸色也变得兴奋起来。
……
正如二人所看到的那样,在内应的帮助下,吴军从北城和东城先后攻入城内,城中守军节节败退,大批梁军投降。
不过王公俨的部分亲信将领依旧率军抵抗,与吴军发生巷战;一直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城中的战斗才基本结束,残敌不是被肃清就是在绝望中向吴军投降。
至于王公俨,此人在慌乱之中带着几个心腹退守自己府宅,最终见大势已去,遂将全家老少悉数杀死,自己也自杀身亡。
至此,青州城落入吴国手中。
当青州捷报传到郓城来的时候,齐州那边同样有捷报传来,齐州刺史刘遵之最终选择按照当初的约定向吴国投降,他并没有选择去南方担任刺史,而是选择率领麾下将士继续在吴军之中效力。
所以刘信按照杨渥的命令,将其收编为效义军都指挥使,同时又在郓州降军中挑选部分将士,与刘遵之的麾下合并,凑齐五千人,归属刘遵之指挥。
至此,山东各地彻底被平定下来,梁军势力完全被消灭。
而在此之前,被杨渥亲自率领的大军围困在郓城内的董璋也做出了最后的选择:向吴军投降。
郓城城外的一场大败,最终逃回城中的守军不过一千余人,而且很多将士为了逃命,纷纷将手上兵器遗弃,再加上城中积蓄钱粮不足,难以长久坚守,可以说若不是杨渥不愿折损将士,真要攻城的话,也能在一天之内将城池拿下。
董璋甚至郓城难以坚守,所以在逃回城中的当天晚上就尝试突围,结果他带着麾下刚刚出城不久就遭到吴军突袭,大败而归,至此再也不敢轻易出城。
又过了五六天之后,城中粮草耗尽,将士们纷纷翻越城墙向吴军投降,依旧留在城中的梁军只有不到五百人。
见此情形,董璋也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于是率领残兵出城投降。
对于这位在历史上割据东川,与孟知祥争夺蜀地的枭雄,杨渥可没什么好感。
论忠义,历史上能做出割据东川的事情,这样的将领显然不是什么忠义之将;论能力,此人的统兵能力也就一般,吴军之中比他强的将领有不少,和他相当的将领也有不少,根本就不缺他一个;论骁勇善战,若是当年的董璋或许还值得称道,但现在的董璋,早就失去了当年之勇。
这样一个平庸的将领,杨渥自然不会看重。
不过考虑到董璋毕竟是北伐以来第一个投降的梁军高层将领,所以最终杨渥还是给他一定的优待,命他为曹州刺史,并将这一战俘虏的梁军将士归还给他,让其带兵暂时在麾下效力。
彻底攻取了山东,并且降服董璋之后,接下来杨渥的目标自然是西面的段凝。
根据最新得到的消息,目前段凝一面亲自统兵攻打亳州,一面又分兵三万南下救援许州。
许州自从被围以来已经有三个月时间,周本亲率荆襄大军进围许州之后,又有李简率领的左镇国军从寿州方向赶来汇合。
两军合并之后,吴军的总兵力达到九万多,于是周本命李简为主将负责攻打许州,他自己则率领大军绕过许州,向北直攻汝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