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整个南方作为后方,单独一些地方势力即便造反也不需要担心。
等到将来局势定下来后,吴国自然有的是办法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势力。
听了郭崇韬的建议后,吴国众将都没有说什么,毕竟他们只负责打仗,对这些事情一般不怎么关心。
但杨渥却不同了,这么重要的建议他自然要好好思考一下。
历代以来,像吴国之前那样小心提防投降势力的其实并不多,更多的势力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都会利用到那些投降势力。
最有名的莫过于清朝了。
以清军原本的实力,想要统一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就是善于利用降军的原因。
清军在入关的一开始就给那些降军各种厚待,比如吴三桂、尚可喜等人都封了王爵,以此来吸引北方那些尚未决定行止的明朝将领。
而南明一方,那些朝中大臣实在是太过迂腐,在政策上一点变通都不懂。
对于北方的那些已经快转变成军阀的势力,依旧抱着以前的老眼光,给那些将领最多也就是封一个伯爵。
此外,那些文官集团依旧高高在上,不将那些军阀看在眼里,给出的条件也多是华而不实。
这两相比较,那些原本还在犹豫的地方势力自然就加入了清军一方。
结果清军入关没过多久,就席卷了整个中原,将北方彻底纳入治下。
再加上南方的抗清势力还不断的自相残杀,严重的消耗了自身的力量,这就使得清军轻易就夺取了整个中国。
如今吴国的实力还远远没有到能无视那些地方势力的地步,所以杨渥觉得,将来也有必要争取一下。
而给张易这份优待,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告诉北方梁国那些还在犹豫的人,吴国的政策已经开始有了转变,让他们放心的来投。
当然,杨渥也不会傻到太放纵这些势力,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松松绑而已,给那些人一个希望,让他们不至于都去投降晋国。
张易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不过他的兴奋却是无以言表。
他当即就向杨渥提出,愿意亲自领兵攻打樊城,为吴军开道。
对此建议,杨渥却是以他的部众尚未挑选出来为由,让其先选好五千将士,将效义军组建起来再说。
在襄州城休整几天后,吴国水军也通过水路到达。
五月十一日,吴军渡过汉江,对樊城发起进攻。
三天后,吴军攻破城池,寇彦卿等将领再次逃离。
接下来,杨渥命秦裴、柴再用等将领各自领兵四面出击,接连夺取郢、随、申、安四州之地,彻底将战线与东面的光州、寿州拉齐。
不过到了此时,吴军也是兵力疲惫,已经处于强弩之末。
而梁军方面,在敬翔的建议下,卧病在床的朱温命大将杨师厚领兵五万南下,以帮助稳住南方的防线,避免南方整个的崩溃。
在此情形下,杨渥决定暂时收兵回去,等待下一次的时机。
不过在收兵回去之前,却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安排好。
首先一点就是荆襄的防御问题。
立足于江南的政权,无不将荆襄视为首要重地。
但正因为荆襄太过重要了,所以荆襄的守备上就有些不好处理。
若是留守荆襄的兵力太少了,就有可能挡不住外敌的进攻;而若是留守的兵力太多了,那又有可能出现地方割据的情况。
五代十国时期的高季昌且不说,南北朝时期荆襄之地同样是屡次背叛,虽然经过南方朝廷的多次镇压,但依旧不能保证荆襄完全臣属。
杨渥可不以为以如今吴国的局势就不会出现地方割据。
要知道便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都会出安史之乱这种重大叛乱,更何况如今天下原本就动荡不安。
而且经过唐朝中期以来这一百多年的军阀混战,地方割据的观念早就“深入人心”,杨渥可不觉得自己的部将中就没有那种有野心的人存在。
而且就算杨渥的部将没有野心,但他也不能保证他的部将的部将中没有那种有野心的人。
若是有人再效仿高季昌那样,在荆襄搞割据,到时候杨渥就有得头痛了。
所以最终,杨渥决定在荆襄驻守三个军共六万大军,分别驻守荆州、鄂州和襄州三地,让他们既能相互支援,又能相互制衡,避免某一家实力过大。
其中柴再用负责留守襄州,刘信负责留守荆州,而鄂州则由暂时朱虔佑代理都督的右镇国军驻守。
新投降的张易则领兵五千驻守樊城,此外还有司马福同样率领水军驻守鄂州,以随时支援襄州或者荆州。
至于王茂章,他的运气不错,在昏迷几天之后便醒了过来,虽然身体依旧很虚弱,不过总算捡回来一条命,如今留在江陵养伤。
五月二十三日,杨渥下令班师回朝。
至此,持续了四个多月的荆襄争夺战,最终以吴国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而吴军的胜利,也迅速传遍了各地。
……
幽州城外,晋军大营中。
当李存勖接到吴军在江陵大败蜀、梁、荆南三家联军的时候,即便是他也为吴军的大胜而咋舌不已。
太轻松了!
那一战吴军赢得太轻松了一点。
除了一开始两军之间还算正常的交战外,后面等到蜀军主动出击后,战事就变为一边倒的情形。
最终吴军以极为轻微的代价就击败了十万联军。
这个结果让李存勖等人震惊不已,难道说吴军的战力真的就这么强大吗?
若真是如此的话,将来晋军与吴军碰上之后,又能不能取得上风呢?
除了对吴军的强大战力感到担忧外,对于杨渥在此战中的指挥李存勖却是不怎么感冒。
毕竟相比于使用智谋,年轻气盛的李存勖自然是更加喜好用硬碰硬的手段来击败对手。
那种冲锋陷阵、驰骋疆场的感觉,才是他最为偏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