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1]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2],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3],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4]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5]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6],而乱之首。
前识者[7],道之华[8],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9],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注释
[1]上德:上等的品德。
[2]不失徳:追求道德,不离德。
[3]无以为:无心作为。
[4]上仁:上等的仁爱。
[5]攘臂:捋起衣袖露出手臂。
[6]薄:轻薄,不足。
[7]前识者:先知先觉之人。
[8]华:虚华,虚饰。
[9]厚:敦厚朴实。
译文
上德之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是真正有德。
下德之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其实没有德。
上德之人无为而无所不为。
下德之人有心作为而无所作为。
上仁之人有所作为,但却是无心所为。
上义之人有所作为,但却是有心所为。
上礼之人想有所作为但没人回应,于是扬臂强迫人服从。
所以,丧失道才生德,失德才生仁,失仁才生义,失义才生礼。
礼是忠信不足所致,是祸乱之首。
所谓先知,其实是表面的道,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大丈夫取忠厚而不取浅薄,取实在而不取浮华。
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解读心得
1.本章阐述由道到德、仁、义、礼的过程,说明德的产生是由于道的丧失,进而德失仁生,仁失义生,义失礼生。而礼是制造动乱之祸首。为什么?因为从此出现虚伪巧诈,出现浅薄浮华。老子批评这种失道行为,认为大丈夫应当弃浮华浅薄,守厚朴直纯之道。
2.人有高低,品有高下。上德清静无为而无所不为,上仁无私博爱而为,下德之人有心作为但无所为。上义私心而为,而礼则完全是有心为浮华之事,所以无人应,只有强力执行。由此可见,上德和上仁是最接近道的,因为他们无心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