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大月氏王国。月氏西迁伊犁河、楚河时,逐走了原居该地的塞人(saka),迫使塞人分散,一部分南迁罽宾,一部分西侵巴克特里亚(bactria)的希腊人王国,建立大夏国。后来月氏复占大夏,月氏王亲辖巴克特里亚平原的沃野,而将东部贫瘠的山区分封五部翕候治理。关于休靡、贵霜、肸顿、高附五部翕候究竟是月氏人还是大夏人(塞人)的问题争论很大,近人余太山在《塞种史研究》中力辨五翕候是大夏人,为月氏王所扶植的亲奉月氏的大夏国原小长的后裔或亲族,其说甚是。据《魏书·西域传》,可以考定五翕候领地都在东部山区,绝非大夏国的全部领地,大月氏王未必会将亲族置于这些贫瘠的地方,而起用原大夏国的小长或其后裔来管理这些并非要害的地区是很有可能的。
至于往东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小月支,由于当时的甘肃和青海尚在中国以外,为匈奴所管治,这一班居住在匈奴人中间的月氏人,渐渐地与匈奴本族融入,被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後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後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关于月氏的读音,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历史课本一直注音为rouzhi(肉支)。但据考证,这个注音是不对的,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越之”。“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即《逸周书》和《管子》中所记载的“禺氏”国。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不应当读为“肉”。
1982年第二期《文史知识》曾登过一篇题为《“月氏”究竟读什么音?》的文章对此做过勘正说明。文章提出了三个证据:
查《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域传》以及《资治通鉴》卷十八汉纪十,凡首见月氏名字的地方,月氏的“氏”都专门注出“氏,音支”,而“月”字却都没有另外注音,可见自古以来,月氏的“月”字不另读音。
清人何秋涛和近人王国维考证,《逸周书》和《穆天子传》中提到的“禺氏”、“禺知”,即《史记》、《汉书》中说的月氏,月、禹音相近,说明月氏的古音不可能为rouzhi(肉支)。已故历史学家岑仲勉在《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一书中,对月氏应读为yuezhi(月支),有专文论述。
通行的辞书,如《辞源》(修订本1980年版第二册1473页)、新编《辞海》(3425页)、《中华大字典》(846页)、《康熙字典》中,“月氏”的条目均注为yuezhi,或在“月”下注音“鱼厥切”。
初,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凡五部翕候。后百余岁,贵霜翕候丘就却攻灭四翕候,自立为王,国号贵霜王。侵安息,取高附地。又灭濮达、罽宾,悉有其国。丘就却年八十余死,子阎膏珍代为王。复灭天竺,置将一人监领之。月氏自此之后,最为富盛,诸国称之皆曰贵霜王。汉本其故号,言大月氏云。
文中”分其国”,显然是指大夏国,意即大月氏王将大夏国臣民分为五部翕候,并非大月氏族本身分为五部。一些西方学者不大了解月氏族前史,误认为月氏族本是分为五部的,至丘就却始得统一,也有些中国学者认为月氏至大夏后发生分裂,这些意见都是靠不住的。月氏很早就有以月氏王为代表的中央政权,当时匈奴、乌孙等游牧民族也都有自己的王,这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是集中力量、求得生存的关键,很难想象月氏到大夏后会自取衰弱,发生分裂。从中国史料来看,月氏占领大夏后都妫水北岸为王庭,可见当时是有月氏王的,又据《魏略·西戎传》,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可见公元前二年时仍有大月氏王存在,根本没有月氏族分成五部之事。不管五翕候是大夏人还是月氏人,毫无疑问都是月氏王所任命并从属于月氏王国的,按说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但既然后来贵霜翕候丘就却统一五部并占领月氏全国后自称贵霜王而不是大月氏王,可见贵霜及其他四翕候是大夏人(塞人)而非月氏人。因此贵霜王朝与大月氏王朝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所建立的两个王朝,不可混为一谈。贵霜王朝是建立在大月氏王朝之后的由大夏人创立的王朝。
过去历史学家一直以为贵霜王朝是由大月氏人所创立。但其后随着更多过去的历史文物被发掘、更多古文献被解读,这个看法被证实是错的。
关于贵霜王朝的时代虽有争论,但基本上可定为公元一世纪中期以前建立,延至一世纪末期或二世纪初期。在丘就却早期的铸币上,其称号只是yavugasa,相当于jabga即叶护、翕候,可见此时他还是月氏王属下的一个将军,而在公元38年,其称号就改为大王(maharaja)了。丘就却享寿很久,八十多岁才死,其子阎膏珍约公元75年始即王位,在位二十余年。或认为丘就却与阎膏珍之间尚有一个自称”sas”(伟大救世主)的权臣当国,其实这不过是阎膏珍的一个称号,并非另有其人。因为《后汉书》中明明说阎膏珍继其父为王,此史料来自于班超之子班勇,而当时月氏国(贵霜王朝)与汉朝关系密切,这一记载肯定有所依据,不能轻易否定。
丘就却在钱币上称为,阎膏珍称为hises,故或称前者为伽德菲塞斯一世,称后者为二世。贵霜王朝即伽德菲塞斯王系事实上只有两代,因为在其前后诸王中再没发现号称kadphises的。一般认为,迦腻色伽王系是在伽德菲塞斯王系之后开始出现的,有人把迦腻色伽王一世(kaniskai)即位之年定为公元78年,有人定为128年,还有人定为144年等等,但这些说法都与中文史料特别是佛教中的记载相左。羽溪了谛在《大月氏之佛教》中将迦王一世定在丘就却之前,以之为公元前58年的毗讫罗摩(vikrama)纪元的创立者,或近其实,但这一说法还缺乏比较充分的根据,尚须进一步的论证。
迦王一世在丘就却之前的观点之所以难于得到承认,主要是由于西方学者出于对汉文史料的误解,认定丘就却之前月氏处在五部分治的状态,而丘就却就是最早统一月氏的首领,故不能接受在其以前尚有月氏诸王的看法。今既明贵霜族不属月氏族,贵霜王朝以前月氏王统一直存在,迦王一世在贵霜王朝之前就可以理解了。迦腻色伽王系存在了98或99年,后来突然中断,有的学者认为是由于波斯萨珊王朝沙普尔一世于公元242年对月氏国的侵略,故将迦王纪年定公元144年或稍早一些。而若认为迦王一世始于公元前58年,这一王系突然中断的原因也很明白,那就是由于丘就却公元40年时的崛起。
这一假说完全符合佛教的记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二中指出迦腻色伽王为佛灭后四百年时人,一般认为佛于公元前486年灭化,公元前58年正当佛灭四百年间。佛教史料还记载迦王一世与胁尊者(parshva)同时,而据禅宗史传及其他史料,胁尊者为第十代持法者,即便置之于公元前86年时(胁尊者晚年得道,故长于迦王)也须四十年一代,故不可能迟至公元后一世纪或更晚。迦王一世还是第三次(或排为第四次)结集的发起者,当时佛教正处在部派时期,各派之间的歧义和争论很厉害,迦王日请一僧入宫说法,结果每人讲的都不一样,他深感部派纷争对佛教不利,便与胁尊者商议发起结集,对十八部的说法进行整理记录,并召集以世友为上首的五百罗汉对经律论三藏进行解释,后来编成《大毗婆沙论》。由于这次结集改变了佛教部派纷争的局面,使佛教徒致力于修证和研讨佛法,从而促成了在理论和证果上具有更大成就的大乘佛教的产生。一般认为,大乘佛教产生于迦王之后,而在公元二世纪中期来华的支娄迦谶所译的经典则几乎全属大乘,如果将迦王一世即位时间定为128年或144年,就很难解释这一事实。因为大乘佛教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经典的传播又需要一段时间,很难想象迦王一世一结集就马上有大量的大乘经典出现,且立即得到承认,又在三四十年内立即传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