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68.068(一更)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陛下不先处理李中书那件事”

    李治行将前往洛阳的诏令下达, 便有人找上了他。

    他朝着说话之人看去,见对方垂手敛目,好一番神态恭敬的样子。若不是早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治恐怕还真当对方只是在奉公执法。

    他问道“杜相是因公还是因私才有此一问”

    杜正伦的神情一僵。

    他还真得算是因私。

    显庆二年, 在陛下的委派之下,他得到了开辟三门峡水路运输的职务。

    因其中进度喜人, 被升任为中书令,正填补上了李义府之外另外一个中书令的位置。

    但李义府自打升迁上位后便只想独揽中书省大权, 对于杜正伦可谓是厌烦至极,二人没少发生争执。

    偏巧这两人还在去岁年末有了一场私事纠纷, 加剧了矛盾。

    李义府在向皇后表忠心的书信中写到, 他得到了赵郡李氏的承认, 被加入了宗谱之中。

    杜正伦的身份也同样不太“正宗”。

    他出身的洹水杜氏和京兆杜氏有些血缘关系却已相差甚远, 所以他在被陛下从贬官之地提拔回来后,一度想要和京兆杜氏连宗。

    但比起李义府在赵郡李氏那里受到的礼遇, 京兆杜氏就没给杜正伦以脸面, 直接拒绝了他的要求。

    为此, 李义府没少嘲讽于杜正伦,让杜正伦愤恨不已。

    杜正伦此人一度因李承乾谋反案被贬官到驩州越南之地, 哪怕重新被启用,也总有几分落魄者得势后的心态失衡。

    既然能找机会对李义府落井下石,他是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的。

    李治对于这两位中书令的矛盾心知肚明。

    但就像许敬宗和韩瑗彼时同处门下省,便是李治的制衡之举, 杜正伦和李义府同为中书省长官也是这个意思。

    不过现在,李治并不打算让杜正伦一口气将人给拽倒了。

    他要再看一出好戏,就要先将杜正伦也给一并带走,减少对李义府的掣肘。

    “行了, ”李治瞥了一眼杜正伦这个缄默无言的样子,“你那点心思我还不知道吗但现在不是你在这里逞威风的时候”

    遭到了这句敲打,杜正伦连忙更拿出了一番谨慎小心的样子。

    “皇后再有三月便到临盆之时,朕必须前往洛阳一趟,以保国母安全,等到年底回返长安之时再来定论李义府罪责有何不可”

    杜正伦连连点头。“陛下教训的是,此事确实不如皇后和皇嗣要紧。”

    相比他的父亲和祖父,李治的子女数量绝对可以算少的。

    在李忠被废黜太子位,迁居梁州,许王李素节前往封地后,留在陛下身边的也就更少了,这个行将出生的孩子对陛下来说当然重要。

    更不用说,这个孩子还是皇后所出。

    若按照李治的想法,早一点审断李义府案件还是晚一点根本无所谓。

    杜正伦顶多就是觉得,那案子悬而未决,实是让他抓心挠肺得难受。

    然而他又已听到陛下说道“前几日你与刘祥道联名上书,说是每年的入流官员太多,不对铨选进行精简,迟早会成为拖累弊病,但你也需知道,朕对人才正是急需之时,这二者之间如何平衡,你在此番随驾之中再行思量一番,重新向我禀告。”

    杜正伦当即大喜。

    他当然知道,精简官员入流人数,达成进出平衡,势必会因为动了有些人的利益而遭到反对。

    但他若是真能做成这件事,比起李义府此人凭借着废王立武站队而升迁,更可算是一项实绩。

    到时候他就有这个底气向着京兆杜氏发难了。1

    见李治又朝着他投来了警告的目光,杜正伦连忙收起了脸上的喜色,以平稳的语气回道“臣谨遵陛下指令。”

    “对了,”李治又朝着另一头吩咐道,“让王玄策先不急着启程前往印度,此事同样等我回返之后再说。”

    众人不明白李治下达这条指令的目的,但想想或许陛下对于这趟出行印度还有另外的考量,唯恐仓促之下出现什么问题,打算再考虑一二,也不是说不通。

    殊不知李治在下达了这条诏令后也有点犹豫。

    若如媚娘在信中所写的那样,贺兰敏之着实不是个聪明人,还有些轻浮贪婪的习性。

    把这样一个人交给王玄策去带,是不是有点太难为王卿了

    王玄策不辞辛劳,两次往返于大唐和印度之间,甚至从境外带回来了制作蔗糖的法子,却也只做到朝散大夫的位置上,本就有些亏待于他。

    还要给他丢个不成器的下属,简直像是对人的处罚。

    李治盘算了一番,觉得或许可以给王玄策升升官。

    反正,等到随后一番清洗,能空出来的官职应当不在少数。

    就这么办吧。

    比起失望中夹杂着希望的杜正伦,还有忽然接到停止出行决定有点茫然的王玄策,李弘对于这个行将前往洛阳的决定,便是实打实的欢喜了。

    这趟长安会见外邦来使,确实让李弘大长了一番见识。

    永徽五年万年宫中朝见的时候,他还不太能记事,这一次他却不仅能坐在父亲的身边,还切身体会到了大唐掌控武力的重要性,让他隐约意识到自己当年不肯学习春秋好像是个过于幼稚的决定。

    但这份收获之余他也不免有些怏怏不快。

    毕竟,他自出生以来,便从未和阿娘分开那么久过,哪怕阿娘多有因为弟弟妹妹分神,却也是每日都能见上面的,如今却

    好在他马上就能跟着阿耶一并前去洛阳,看到母亲和弟妹了。

    李治瞧见了李弘脸上的振奋之色,拍了拍他的肩膀,“这次我们不从崤函道陆路走,带你坐船走水路。”

    “诶”李弘更觉意外。

    李治回道“自年初三门峡一段的山路修缮完毕,到如今也有几个月了,陆续有粮自这条路线运送到关中,安全性可保无虞。”

    “此番我们亲自走一走,正好查验一下这条路线。”

    关中缺粮对于李治来说无疑是个心病,他必须借此机会莅临考察。

    恰好杜正伦也要随行,若是从中发觉了什么问题,也好当面对人问责。

    不过此人在人品上有些毛病,做官的本事倒是不差。

    洛阳和长安之间的水路运粮,也是他重新起复后得到的第一项重任,不敢在其中有何偷工减料的地方。

    若非如此,李治也不敢拿自己和儿子的性命冒险。

    李弘目光发亮地听着这个出行计划,朗声应道“阿耶,那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他有些等不及了。

    洛阳宫中的各项物事齐备,加上此次移驾洛阳不需那么多人随行,收拾行装所需的时间要比上一次少得多。

    李治没有犹豫地答道“就在三天之后。”

    三日后的早晨,李治便领着太子和随行官员坐上了前往洛阳的航船。

    登船之前的天子出行仪仗依然声威不小。

    虽不是走朱雀长街出城,顺天门昭告陛下离京的信号依然能令附近的里坊听到。

    李义府不像长孙无忌一样,能享受到那等优渥的待遇就住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