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集 长驱直入
明军分为两个集团军群,一个是北方集团军群,一个是东方集团军群。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就是东西走向的黑龙江,东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方向是南北走向的乌苏里江。两条江在哈巴罗夫斯克交汇,哈巴罗夫斯克也就成了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正面的分界点。
明军依然是那手练熟了的老打法——两翼突破、钳形攻势、中央合围。
北方集团军群进攻正面、也就是突破点有两处,东边一处是从“彼得罗夫斯科耶”到“斯捷潘诺夫卡”,正面宽度大约为60公里。这一处很靠近哈巴罗夫斯克。西边一处是从“奥焦尔纳亚”到“基洛沃”,正面宽度大约为80公里。两处突破点中间距离约为260公里。
这两处突破点中间的广大区域都是平原多山丘少,而再往西,就是山地多平原少,不利于大兵团推进了。明军计划从这一段战场的两端突破,形成一个钳形攻势,快速合围中间的苏军。
东方集团军群的进攻正面也有两处,北边一处是从“索莫沃耶”到“舍列梅基沃耶”,正面宽度约为50公里。南边一处是从“兴凯湖”南端到“法捷耶夫卡”,正面宽度约为80公里。两处之间的距离约为400公里。
相比较北方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两个突破口中间的距离大得多了。这边倒不太强调“钳形攻势”、“中央合围”, 因为这边战场的苏军没有多少纵深,从乌苏里江往东两百多公里就是大海了。中间是一条狭长地带。只要明军北边掐断这一块和广大内陆的联系,南边掐断和海港海参崴的联系,那么中间的苏军就都是孤军了。乌苏里江和大海已经代替明军,封死了苏军的东西两面。明军只要从南北再封死,就算合围了。
明军的渡江压力,主要集中在北方集团军群。因为这时候的黑龙江,最宽处有一千多米,窄的地方也有几百米,和去年强渡长江有得一拼。但是东方集团军群渡江的压力小得多了。乌苏里江无论水量还是宽度,都不能和黑龙江相比。乌苏里江起源于南边的兴凯湖,在北边的哈巴罗夫斯克和黑龙江交汇在一起。北边较宽的地方,不过才四五百米。而南面靠近兴凯湖源头的地方,最窄的地方只有一二十米。有的地方,甚至甚至坦克都能直接开过去。
而兴凯湖的南边,就再没有界河了,双方就是陆地接壤了,都是农田。在这里,明军的坦克大军在一声令下,直接发动起来,从伪装的草垛里冲出来,拖着满身的茅草就呼啸而去了。
苏联这时候是“世界第一装甲大国”,但是苏军士兵们也从没见过如此排山倒海的坦克大军。刚才那一阵近乎于“变态”的炮击,已经让大多数苏军士兵都精神崩溃了。少数人还死死趴在田野里,端着步枪朝着迎面开来的坦克开枪,相当勇敢。但是大多数人,已经没命地掉头逃跑了。
第一波冲锋的明军坦克师,都是参加过统一战争“d日”冲锋的人民卫队老装甲师。坦克里的老兵们此时都热血沸腾,重新体味到了当初坐在坦克里、一边冲锋一边扫射前方逃窜清军的情形……现在,他们还像以前一样,坐在拥挤幽暗的坦克里,置身于轰鸣震动之中,脸贴在小小的观测窗上,瞄准前方的苏军士兵,一下一下地点射。
啄木鸟机枪效率极高,而且这些人的手法极准。随着枪口火光一下一下地闪着,前方远处逃窜的苏军士兵一个一个地扑倒在地。那些苏军士兵大都衣冠不整,除了少数执勤的哨兵,大都是被刚才的炮击从被窝里炸出来的。他们有的没系皮带,有的只穿着白衬衫,有的光着膀子,有的连裤子都没穿……
还有不少人赤手空拳地在前边跑,手里连一支枪也没有。那是少数军械库正在坚决照章办事,尽管炮弹和炸弹雨点般地落下,但是卫兵依然坚持没有上级指示,绝对不能发放武器。
“无政府主义”这顶帽子太大了,谁都扛不住。在莫斯科,这条罪名已经让好多人脑袋搬家了。
明军坦克大军轰鸣从苏联村庄旁开过,一边扫射、开炮,坦克上的大喇叭一边用俄语高声喊着:
“勇敢的苏联士兵们,我们是你们的朋友,不是敌人……我们虽然国籍不同,但同样都是工人、农民!我们也是无产阶级……我们共同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