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汤于家加入红巾军,是今日袁州发生最大的事情,比红巾军又攻破几座寨子重要的多。这说明郑晟力推的宣传攻势略见成效。
各家土围子都来了回信。豪强们不敢与红巾军打交道,但与于家的信使很好沟通,多数人均借着这次机会缓和与红巾军关系,以免让自己的项上人头成为红巾军立威的祭品。只有翠竹坪里仍然没有反馈,在红巾军大军的包围沉浸在压抑的气氛中。
贫困的百姓和山民是造反的基石,但红巾军需要更多有影响力的豪强加进来。郑晟责令红巾军在下坪修建学堂,强令十二岁以下的孩童学会读书写字,他要培养出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太遥远了。他需要人才,至少是会读书写字的人才,而这些人多半出自豪强之家。
闹哄哄的过了好几天,于家姐弟加入红巾军对温汤镇里的影响一直平息不下来。加入红巾军,或者留在温汤镇,说出来很简单,但每个人都在小心谨慎的看着旁人的眼色,揣测于家姐弟和驻扎在温汤镇红巾军的头目的心思。
加入红巾军,意味着从此走向造反的道路,再没有回头的机会。但不加入红巾军,他们能活着送大小姐出嫁吗?无论于凤聪怎么保证,王中坤如何宣传红巾军的政策,都无法打消那些人的顾虑。
两三天后,镇子里出现了新的流言,有乡民四处宣扬说罗霄山环境险恶,缺衣少粮,加入红巾军后要过苦日子,很可能会死在那里。
消息刚出来,王中坤便知晓了,立刻召集部众在镇子里宣告:“红巾军会照顾好入山的工匠,香主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工匠们饿着。”如果按照他的想法,完全可以用强迫手段把镇子里的工匠抓进山里。现在是战争,容不得半点仁慈。当年蒙古大军横扫天下时,就携带许多俘虏的工匠帮他们打造攻城器械,刀锋之下,工匠们没有选择的权力。
但是,这是郑晟的吩咐。他宁愿相信也许因为这些工匠是于家的人,香主才格外仁慈。
以王中坤对郑晟的了解,香主不是这样婆婆妈妈的人。香主一向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这才在罗霄山里立下根基,并创下了如今红巾军的基业。一个婆婆妈妈的香主是不值得他去追随的。
流言不会平白无故的出来,红巾军的传教士一边打消工匠和乡兵们的顾虑,一边打听留言的来处,最后线索落到于家兄弟身上,引起王中坤格外的警惕。
他掌管了袁州所有隐秘的弥勒教组织,袁州各地发生的事情很少有瞒过他的耳目。连朝廷官兵在南昌的调动情况,也是由彭祖师的弟子先传给他,再送到郑晟手里。
教众和信使每天送来大量信息,有些事情到他这里为止,另一些事情要迅速转告郑晟。王中坤在红巾军的地位处于郑晟之下,但与那些领兵的堂主不同,他拥有相对独立的势力。红巾军所有的情报和密探都归他管,因为他掌控了郑晟无法触及到的弥勒教密党,并且与彭祖师有直接的联系。
离郑晟大喜的日子尚有七天,温汤镇里的工匠纷纷做出选择,约有一半人选择跟于凤聪走,一半人硬着头皮选择留下来。这没达到郑晟的要求,王中坤必须要想办法。香主给他的交代是要让镇子里九成的工匠自愿跟着于凤聪加入红巾军,并且说如果用强迫手段,便显不出他的本事来。
八月初,这几天天气极好,每天都是阳光明媚,上天似乎也在为圣教香主的婚事作美。
婚事确定后,于凤聪很少在镇子里露面了,作为一个真的要出嫁的女人,她的心里还有有点紧张。一年多前,她坐在张世策的花轿里也是这般感受,本来已经做好老老实实相夫教子过一辈子的打算,但丛林中杀出的扎着红头巾的义军改变了她的命运。是义军,她不再称呼红巾军为盗贼,谁会认为自己的弟弟和夫君是盗贼。
七八天前,郑晟让人给她送来了书。不是金银首饰,是书,里面记载了红巾军的教义,她躲在闺房中认真的阅读。
“大小姐,大小姐,不好了!”一个侍女脚步匆匆跑进院子,一边跑,一边呼喊。
“怎么了?”于凤聪放下书卷,“慌张什么?“她最不喜欢见人慌乱,弄的她也心神不宁的。
“就在刚才,红巾军王堂主带人冲进两位叔父家,把二老爷和三老爷都抓起来了。”
于凤聪很惊讶,这些日子王中坤在温汤镇与她两位叔叔交往密切,不管心里到底怎么想,至少表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