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青皮混混无赖,市井流氓肯定不要,但就算再本份的堡民,有时候生闲气打架也在所难免,出人命的事情也有好几起,遇到这种案子,有时候当场逮到还好办,遇着案情负责的,堡中的一群文吏和武夫就没有办法了。
可想而知,这类事情应该不会很多,但也杜绝不了。
以后各堡经济发达了,应该还会在各堡区之外出现很多繁华的市镇,民户不可能全部纳入屯堡体系之中,屯堡发达了,市集镇子也会发展,公安司不仅管理屯堡,在未来也可能介入到市集民镇之中,专业性将会十分重要。
“总数算过没有?”
在脑海里过了一下数字之后,惟功是第一个冷静下来的人。
亩产五石,也就是六百斤麦子,这个数字在大明这里看来是天文数字,听到这个数字的人如同耳边炸响落雷,轰的他们七荤八素,实在是难以相信。
对惟功而言,不过是辛苦之后确实得到回报而已!
不要说亩产五石,在后世以东北几个平原黑土地红土地的地力,加上化肥和农药,水利灌溉到位,正常年景平均十石以上还是很正常的,十五石,甚至二十石的收入,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有这种数字打底,眼前的五石虽然叫他高兴,不过也不至于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现在的江南湖广,水稻亩产五石六石也是有的,无非是在于人伺弄土地,自然条件不优厚就创造条件,而不是靠天吃饭。
象西北那里,本身水源太少,官府又不组织百姓恢复水利网络,任由百姓自生自灭,小规模的自耕农没有组织,就只能把种子往地里一撒,近水的还能想想办法,离水源远的就只能求老天多下几场雨……这样的种地法,又没有肥料,风调雨顺不过一亩一石左右的收成,稍微干旱就要饥荒,明末西北农民席卷天下,主要原因就是小冰期几十年的干旱,使西北农民实在活不下去了。
归根结底,还是朝廷和官府的责任!
“总数还没汇齐呢,但就手头掌握的数字是有一百零九万石,应该还有二十万到三十万石之间的数字没算上来。”
惟功长舒口气,眉宇也是一展。
赚银子他不担心,最担心的还是这个粮食。
明末时大明的经济是走了一个弯道,过于重视贸易经济,江南几乎将粮田毁尽,全部种植桑树和棉花,于是民间极富,但粮食不足,特别是整个北方,包括山东和河南在内,九边之地,处处灾荒,粮食问题不解决,惟功的基业就不能说打稳了根基!
以现在掌握的土地和人力,一季就有百万石的粮食,这是任何一个军镇都没有的力量。
等屯堡达到上百,土地超过百万亩时,可能一季收入就是好几百万石,不论养兵,还是供给堡民,工人,矿徒盐工,都是足够了。
“现在屯堡数如何?”
张用诚想了想,答道:“现在一共是五十三个屯堡,土地是四十九万亩,先在辽阳四周的几个屯堡土地都慢慢增长上来,每屯堡其实就是两个百户,现在算算,咱们已经直接控制一百多个百户了,整个辽南四卫,也就二百来个百户而已。”
辽南四卫,定辽六卫,还有宽甸六堡,加起来的实际丁口肯定远不止每卫五千六百户那么少,应该是十倍以上。
“用诚,还有恺阳,你们都是任重道远。”惟功笑道:“屯堡数字,最少应过五百,诸君,还要继续努力。”
“大人说的这五百之数,应该是包括沈阳卫和三万卫在内吧?”
孙承宗先是一惊,接着便是反问。
“哈哈,不谈这个,暂且先不谈。”
辽东全境在万历十年曾经由巡抚周永泰报过清理屯田数字,增加了八千九百多顷土地,用户部回复的话说,虽不及国初,亦比万历早年增加了十分之一,而专向朝廷上报的科地和米地就是两万余顷,二百多万亩,此外各卫还有自己的营田,屯田,马价田,养廉田等。
全辽土地,惟功拿不到确切的数字,对后世的史学家来说,要把卫所和卫所代管的民籍土地全部梳理清楚也是很为难的事情,不过以惟功自己屯田司的力量初步来算,光是辽中和辽南,还有沈阳卫三万卫等诸卫的土地平均每卫就有近万顷的土地,当然更多的是集中在辽中平原,所以想扩大屯堡范围,往沈阳和三万卫的地盘渗透就是必然之事。
要想这样做,就得枪炮先行。
所以惟功大笑揭过,现在提此事,为时尚早。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