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旨的是一个礼部的郎中,最后四个字说完,传旨的事宜就做完了,一个锦衣卫的旗校将圣旨从郎中手中取得,递给起身的张惟功。
“朱大人,有劳了。”
惟功递了个眼色,一个护卫递了一封十两重的银包上来给这个传旨的礼部郎中,年前的冰敬早结束了,传旨对这个礼部官员是最后的一次发财机会,拿到这个银封,那个礼部官员脸上露出喜不自胜的神情,笑着道:“军门厚赐,下官不敢辞,只得多谢了。”
这一次的旨意当然是正式的诏旨,大明的旨意,除非是皇帝给臣子私下的口谕,赐物,那是由公公或旗校开读,正经的诏旨肯定要有内阁的副署,一般都由礼部官员来开读,开读之后,惟功的身份就是平辽将军兼辽东镇练兵总兵官,同时还是左军都督府左都督,柱国等勋阶也是到达顶点,无可再加。
当然这些都没有办法和国公世职相比,“军门”的称呼也是大帅一职的最高美称,同样也不能和少国公相比,最少这个礼部官员在恭喜的同时,脸上仍然流露出不大理解的神色。
一个世袭国公发了疯去辽镇当总兵,辛辛苦苦获得的一切简直是毫无意义,在这个官员看来,惟功现在实力够强,功劳够大,老老实实在家韬光养晦十年,等皇上真正亲政,提督京营是必然之事,什么掌左府事更不在话下,生为国公,死追郡王,一个勋贵还有什么可追求的?
别人怎么想惟功管不着,他自己却是十足高兴。
待传旨人离开之后,眼看四周,惟功笑道:“今日不论官兵,一律发酒,一队给酒一坛,只不信吃醉,可以尽兴,牛羊猪鸡管够!”
“万岁!”
全营上下,都是欢呼起来!
此番惟功得总兵一职,比之副将又上一层,虽说不是一镇总兵,也是弥足珍贵了。更珍贵的是平辽将军的将军号,大明的将军号分作若干等,第一等自是大将军,然后是副将军,副副将军,前将军,将军和列将军这几等。
李成梁的征虏前将军就是前将军号,大同的征西前将军亦是,宣府的镇朔将军则是将军号,与惟功的同等。
此号十分难得,国初以总兵分镇各要害地方,都是以公侯伯为总兵,在这些总兵中再选重要一等的赐给将军号,比如现在还挂着征南将军印信的云南黔国公沐家。
所以这将军号很难得,纵公侯亦不一定到手,这是野战功勋和朝廷对该总兵代表的军镇实力的肯定,惟功如果不是有几千强兵,纵是国公也不能到手的。
张用诚升为赞画参将,转为武职,但不必带兵,只是类似参谋的职位,很适合他继续干通事长官的职司。同时还是都督同知,世职和勋阶也对应正二品武职。
周晋材和周思进,陶希忠,王国峰等人全升为参将或游击等职,但因为惟功是练兵总兵,麾下的参将也都不算是实职参将,没有办法建自己的营头,大明的军制和兵制不同,总兵和参将到游击,分别叫正兵和奇兵,援兵和游兵,从总兵到参将各有信地驻守,每营兵员自己招募训练,朝廷很少干涉不说,总兵还不能干涉参将的援兵营,原则是副将和总兵分驻,参将驻在镇城,但参将的营伍自己管束训练,总兵不能过多干涉,否则的话就是失了朝廷大小相制的原则,总兵会被人痛加弹劾。
现在的辽镇总兵李成梁有自己的正兵营,同时节制麾下各副将参将,但其麾下各营平时是自行其是的,李成梁只管自己的营,打仗也多半靠自己的家丁去打,这个总兵经常率轻骑出征,被誉为大胆包天的勇将,其实也是兵制造成的,指挥各营不如用自己的营伍和家丁方便而已。
马世龙被调到了第三千总部第四司任副把总,离开了第二司的老队伍,他的老伙计郭增耀则留在了第一司成了第一局的局百总,不过领的是夜不收局,说起来比马世龙的副把总并不差什么。
这一次马世龙加到指挥同知,世职为指挥佥事。
各千总官,包括决定留下来的马宏骏几个在内,全部为都督同知,正二品,各司把总,为都督佥事或都指挥,正三品,各司副手,有高有低,有的加到都指挥同知,马世龙升职时间太短,只加到了正四品的指挥同知,有不少职位和他相当的却是都指挥,不过舍人营中气氛良好,大家都重实职轻卫所职,世职倒是颇为看重,只是现在大家也弄不明白,调到辽镇之后,大家的指挥职务和世职是转到辽东都司,还是继续留在京卫或亲军都指挥的体系之下。
最新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