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211)8月,曹操亲率大军到达潼关。
潼关,著名的古关口,地处关中平原的最东端,是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的交界处。黄河自北向南流来,在此突然折向东,形成一个直角,潼关即在黄河的拐弯处。潼关的得名与黄河水有关,黄河向南流来突然变向,河水撞击关山,“潼浪汹汹”,因此称潼关。
潼关地势很险峻,它南面是秦岭,北面是黄河天堑,东面的塬地居高临下,中间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形成了“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险地。但是通常所说的关中、关东、关西指的并不是潼关,而是东距潼关约150里的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如今河南省灵宝市北面的王垛村一带,东距河南省三门峡市约150里,西距陕西省潼关县也是约150里,它紧靠黄河,关口建在峡谷中,这道峡谷名叫函谷,因深险如函而得名,它的长度也是150里左右,函谷关在它的东出口,潼关位于它的西出口。在东汉以前所提到的都还是函谷关,历史上开始设潼关的居然是曹操。早在建安元年(196),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下令在函谷的西出口建关,这就是潼关。自那时起到现在函谷关逐渐湮没无闻,而潼关的战略位置日益显要。
曹操率领人马驻扎于潼关以东,而他下令为预防关西兵乱所修建的潼关此时正在马超、韩遂等关中联军控制中,他们依仗潼关天险与曹操的大军对峙,占据了地形上的优势。曹军强攻潼关无法得手,手下将领们认为应该避其锋芒,沿黄河北上,从河东郡攻击敌军占领的冯翊郡,在那里开辟第二战场。但曹操看起来并不着急,双方又对峙了一段时间。
在当前情况下相持对曹军无疑有诸多不利,一方面敌人可以趁机完成集结,另一方面相持太久自己一方后勤保障的压力就会增大,运粮通道一旦出了问题,粮草接济不上的局面随时可能出现。
这种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事实上每天都有各部敌军开到,这方面的情报不断呈报给曹操。听到这样的报告曹操不仅不发愁,反而喜上眉梢。大家都猜不出来为什么,直到这场战役结束后,手下将领向丞相询问,曹操解释说:“关中地域广阔,如果各路敌兵依险据守,我们要征讨的话没有一两年不能完成。现在他们自己集中起来,人虽多,但缺少统一指挥,我们趁机一举歼灭,那不就容易多了,所以我感到高兴。”
众将领才恍然大悟,敢情丞相考虑的不仅是打赢眼前这一仗,他想得更长远。表面看丞相当初派钟繇出击张鲁,派曹仁移师河东郡增援钟繇,意外地导致了马超等人的反叛,但其实那是虚晃一枪,目的就是逼着关中诸将造反,从而彻底解决关中问题,所以当众将们提出在河东郡开辟第二战场时丞相并不着急。
一个是战役问题,一个是战略问题,丞相思考的是后者。
这一年的八月是闰月,意味着有两个中秋节,即“月看中秋两度圆”,不过在黄河岸边的曹操无心赏月,一来中秋节赏月的习俗从唐代才有,二来大战之时,尽管心里很自信,但打破目前的僵局也颇费脑筋。
闰八月,曹操接受众人的方案,悄悄派一支4000人的队伍到达黄河上的渡口蒲阪津,率领这支队伍的是河东郡本地人徐晃以及朱灵。
蒲阪津,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一带。潼关的位置在黄河拐弯处的南岸,要机动到蒲阪津,必须先从黄河南岸渡到黄河北岸,之后沿黄河东岸向北,大约行进三四十里就到了。徐晃、朱灵所部也许本身就驻扎在河东郡,这样他们的行动更带有突然性,关中联军居然没有在此设防。
徐晃、朱灵率部顺利过了黄河,在黄河西岸扎下营寨,策应大部队的行动。马超之前也担心曹军分兵渡河,他跟韩遂商量想分兵拒敌,在渭河北岸阻击敌人。
马超认为时间对自己有利,原因在后勤方面,他认为曹军远道而来,后勤是短板,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