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东方考察站那儿应该住有30名左右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地球物理、高层大气物理、气象学、环境学和冰川学方面的研究,而剩下的人全部都是来考察站避难的普通老百姓。
南极的科学考察站按理来说都只配备有履带式的雪上汽车,没有雪橇可以使用。
这是因为,南极大陆可以说是全世界唯一没有狗的地区。
“国际南极条约组织”出于保护南极环境考虑,1991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发布南极禁狗令:“狗不宜再引进南极大陆和冰架,南极区域所有的狗都要在1994年4月前离开。”
遵照禁令,当时各国南极考察队员都依依不舍地送走犬只,与向带来欢乐和情感慰藉的爱犬们说再见,送它们离开南极。
所有的狗只于1994年初就全部撤离南极地区。
此后驻扎在南极的各国考察研究队伍就没有任何的犬只陪伴。
不过,那些雪上汽车到现在肯定已经是没有燃料,不能再使用了的。
2013年5月5日,南半球当时运载避难人员的交通工具分别是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巴西的“圣保罗”号航空母舰,还有当时正好在太平洋待命的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空母舰。
三艘属于不同国家的大型航空母舰头一次齐聚一堂,包括它们的战斗群,满载着三千二百多名老百姓和应急物资抵达南极,避难的人被分配到了各个国家的南极科学考察站,或者临时搭建的房屋内。
我们在前苏联东方科学考察站l形的米黄色房屋前停了下来,考察站前前后后都点上了蜡烛,迎风的几处还有尖锥形的透明塑料纸灯罩卫护,就像中国古时候的灯笼。
暖黄的烛光紧贴着雪地,广阔无垠的雪地在房屋上的烛光下泛起一种飘渺的光晕,支撑起了一个玲珑剔透的冰上童话。
东方考察站的主人是个专门研究南极冰芯的俄罗斯科学家,奇怪的是这座考察站里就他一个人,他戴着长毛皮帽,名叫米哈依尔,库洛夫斯基是他的姓。
正半眯着眼睛看着我们,显示出追根究底的神情,他的性格也如他的神情所要表达的意思一样。
伏尼契教授用他那半吊子的俄语,花了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才跟这位中年男人解释清楚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但,这个俄国佬居然还不太相信我们。
我这时候想,如果我们的那位俄罗斯小厨师在这里就好了,可以充当我们的翻译。
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当米哈依尔的目光扫到人群当中的葛里菲兹之后,马上对我们这群人换了个态度,就像是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一样,热情的招待了我们。
可能是葛里菲兹这个年轻的科学新星在行内很是知名,被这位长期驻扎在南极的俄罗斯科学家认了出来。
从米哈依尔不断比划出的古怪肢体语言中,我看明白了他现在正在表达的意思,米哈依尔是要我们现在就跟着他出去。
有些出乎我意料的是,当米哈依尔看到我们的诺亚方舟后,完全没有露出什么惊叹、诧异的神色,反而表现的很自然,就像是早几年前就见过诺亚方舟一样,还在前面招呼我们跟着他重新回到诺亚方舟内。
之后,他见到了伏尼契教授跟他说的3d地图,指着影像上的一座冰山,让我们看。
原来米哈依尔正指着另外一个冰上建筑,看样子比前苏联的东方考察站体积大上了好多倍。
三分钟后,我们的诺亚方舟下腾起阵阵雪雾,朝米哈依尔所指的建筑飞去,水晶房间外就像生出了一团又一团不断远去的飞云。
这座建筑物比我想象的还要巨大,还要不合常理。
这是一座金属风格的钢铁之城,全城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居然就是那运输避难人员到达南极的三艘航空母舰,所有军舰的甲板都被焊接在了一起。
虽然,甲板上的rBu-12000十联装火箭深弹发射器、sps-52c/d三座标对空雷达、mr-360“十字剑”火控雷达现在被当成了衣架,挂满了换洗的衣物。
但这座由三国航空母舰并排着所连接成的钢铁城市,依然看起来是剑拔弩张、气势恢宏。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全长306.3米,舰宽73米,吃水10米;“圣保罗”号航空母舰舰长265米,宽31.7米,吃水8米;“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航空母舰全长195.5米,宽24.3米,吃水9.4米,满载排水量16900吨。
这座高耸着的钢铁城市,它的宽度有100多米,最长处是“库兹涅佐夫”号的舰尾,三艘航空母舰的舰身因为长年累月没有移动,已经与南极大陆的冰原还有背后所靠的那座冰山合为一体,再也不能分开。
我们一行人从“圣保罗”号船舷一侧的梯子攀上了飞行甲板,这是人类的完美杰作,三艘航空母舰所组成的城市体形远远超过了最宏伟的南极平顶冰山。
发光细菌使舰身下的冰层散射出令人兴奋的明亮红色,南极冰层上流lang的皇帝企鹅因为这新景观而迷失了熟路。
新出现的奇特人造建筑物彻底改造了这附近的原始地貌,使几亿年来大自然在这一块冰土之上的工作变得毫无意义。<...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