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接着说:“陛下,鉴于此事程敏政并无不妥之处,受人诬陷,臣建言由程敏政担任礼部尚书,以安其心”。
李东阳的话让弘治帝颇为意动,毕竟是自己的老师。刚想开口恩准,谢迁却又上前:“陛下,臣以为不妥,礼部尚书掌朝廷中的礼仪、祭祀、教育和科举等,程侍郎虽被人诬陷,但臣观此事程侍郎亦有不妥之处,其身为科举主持官,对于参考士子的礼节性拜访理应谢绝,以身作则,彰显朝廷科举的严肃公正,但程侍郎不仅没有避嫌,且与唐伯虎等人饮酒同乐,高谈阔论,痛陈时政,亦有可能在谈论中透露考题,臣以为程敏政为官不够严谨,难以担当重任,且礼部尚书位高权重,需德高望重之辈坐镇为好”。
朱厚照神情一凛,深深看了李东阳和谢迁一眼,这么年轻就能进入内阁确实不容小觑,两人这么快就完成了一次默契,若非自己后世穿越而来,知晓此事的前因后果,怕也被他们两个糊弄了,此事也给朱厚照提了个醒儿,以后跟内阁这些人精打交道要万分小心。
一个捧一个贬,目的是什么?还是礼部尚书那个位子,原本内阁可能属意傅瀚,但没想到被朱厚照搅黄了。只剩下个程敏政,这个程敏政呢,恃着自己是官二代,为人聪慧又少年得志,所以为人狂妄,恃才傲物,经常口出狂言,与同僚相处不好,纵观历史,有才华的人性情大抵如此,李白如是,唐伯虎亦是,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得人心,礼部尚书位何其重要,李东阳和谢迁肯定不希望程敏政这样的人上位,因此在弘治帝面前演了一场戏,默契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谢迁明确反对的态度,令弘治帝颇感踌躇,谢迁说的也有道理,程敏政你明知道自己是科举主持官之一,还不懂得避嫌,稍微懂得官场规矩的人都懂得忌讳,此为官大忌,而程敏政你已为官多年,混迹官场已久仍不自律,何况还曾为帝师,证明此人情商极低,确实不易担当重任,若贸然重用,他日必被政敌攻讦,深陷官场诡计。
弘治帝最后望向朱厚照,朱厚照示意了下眼神便低下头去,弘治帝会过意来,清了清嗓子,“你们先回去吧,朕再思量思量”。
朱厚照跟随三位阁老离开乾清宫,在门口拱手告别后,朱厚照转身离开,刘健摸着胡须深深望了一眼朱厚照的背影,“刘阁老,太子殿下很有趣吧”?谢迁站在一旁不经意地问。
刘健:“何止太子殿下有趣,你也很有趣”。
谢迁扯了扯嘴角,和刘健、李东阳拱手道别。
“宾之,你急了”?刘健转身深深望着李东阳。
“哈哈,或许这样是最好的结局呢”,李东阳不以为然,刘健低头稍稍思索,而后眼神一亮,感慨道:“我老了,不及你和于乔,确实这样是最好的结局”,两人对望一眼,携手离去。
乾清宫转角处不远,朱厚照停住脚步,待到谷大用禀告说三位阁老已离去,朱厚照转回乾清宫,径直踏入宫内,弘治帝还在翻看着记录,“照儿,有何话不能当面说”?
朱厚照沉默了一会,他也拿不定主意该不该和弘治帝说明,只好隐晦道:“李阁老和谢阁老演了一场戏”。
“我知道”弘治帝淡淡道,就在刚刚,弘治帝就悟出来了。虽然弘治帝算不上天资聪颖,但为帝多年,官场的弯弯绕绕也见的多了,三位阁老的为人脾性也清楚,可能当场没有反应过来,事后回想也就大概明了。
“但他们还是出于公心”朱厚照小心斟酌。
“你呢?你怎么想”?
“回父皇,程大人确实不适合担任礼部尚书”。朱厚照艰难回答,毕竟程敏政深得父皇欢心,其在弘治元年被御史中伤弃官而去,弘治五年又被弘治帝昭雪复官,由此可见程敏政在弘治帝心里是有地位的。
“照儿何出此言”?弘治帝语气波澜不惊。
既然都说开了,朱厚照也不藏着掖着了,“回父皇,纵观此事前后,程大人在此过程中累累犯错,一身为科举主持官,不懂避嫌;二身为朝廷重臣,私下抨击朝政;三身为帝师更应懂得谦虚恭让,但程大人虽有才干,却恃才傲物;四、为人狂妄,不容他人。说好听点是此人不拘小节,难听点是胸无丘壑”。
朱厚照顿了顿,继续说道:“儿臣以为,身居庙堂之上,一要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朝堂之上有才之人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程大人恃才傲物,是为一大错;二要懂得谦卑谨慎,而程大人却又狂妄自大,是为二大错;三要团结同僚,同心协力辅佐父皇处理政务,程大人却不容他人,不得人心;四不妄仪朝政,以身作则维护朝廷纲纪,而程大人恰恰相反,身为礼部右侍郎私下抨击朝政,是为四大错”。
“儿臣不否认程大人的才华,但他并未做到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所以儿臣自以为程大人实不符合礼部尚书职”,说完,朱厚照长跪在地。
“唉,起来吧,照儿无罪”,弘治帝起身离开御桌,拉起朱厚照。“也只有朕的皇儿才敢和朕坦露”。
“朕知道程师傅才华横溢,但又孤芳自赏,朝臣不容,但就事论事,这一次他应是无心之过,若因此而惩罚他,朕不忍心,礼部尚书至关重要,朕遍览朝臣无一人可,儿臣可有合适人选”?
“父皇,何不让李阁老领礼部尚书职”?
弘治帝若有所思,“谢阁老领衔商部尚书,李阁老也可以领衔礼部尚书嘛”。
“那这次科举舞弊案...”?
“经调查,程敏政未审阅唐伯虎和徐经考卷,科举舞弊案纯属子虚乌有事件,乃华昶捕风捉影,有意陷害朝廷重臣。榜单有效,唐伯虎为状元,榜样徐经。傅瀚和程敏政无过错;华昶身为言官,虽父皇广开言路,但不代表允许言官可凭空捏造事实,革除华昶官职,永不叙用,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