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嫂把小常江抱走,周静坐在沙发上生闷气。
江夏居左,往周静手上递水果。
江夏递一块,周静吃一块,速度很快、力度很大。
常乐居右,老神在在,既不劝导,也不安慰。
如此,十分钟过去。
周静终于耐不住,问道:
“哥,你为什么都不安慰我一下?”
“为什么要安慰?你这么大个人,可以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哥……”周静不满,努着嘴埋怨道:
“我妈,她不懂我。”
“对啊,不懂你才正常。阿姨40多,你20多,差了两轮。”常乐说。
“可是,她胡搅蛮缠,还不讲道理。”周静继续说。
“也对,阿姨确实有这个毛病。”常乐点头说。
“她还爱慕虚荣。”
“确实对,当父母的,肯定希望自己的子女出息,出息了就骄傲,不出息肯定唉声叹气,人之常情。”
“她……”
“对……”
“哥,你在敷衍我。我说什么你都说对,哪有这样的。”
“因为我理解你啊。”
“哼,你根本不理解我,不和你说了,我和嫂子说。”周静侧过身子背对常乐,和江夏咬着耳朵。
于是,通过江夏的耳朵和嘴巴,常乐知道了周静辞职的原因。
简而言之,就是不习惯、不适应。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又是名校骄子,从小到大顺风顺水,内心必然存鸿鹄之志,想鹏程万里。
非常想在社会上干出一番成就自己、成就家庭、成就社会的大事业。
但是,进了国企。
周静慕然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身、心都难以融入那一套明显有别于学校的运行规则。
这套规则运行的如此稳定。
水洒不进、油泼不进,有一种“任你狂风暴雨、我自波澜不惊”的意味。
审批程序繁冗复杂。
走完线上、走线下,线上是皮,线下是里;
走完审批再上会,上完会再走一道审批程序。
这叫程序正义、风险共担。
工作驱动力不足。
一天干完的事情二天干;
二天干完的事情四天干;四天干完的事情半个月干……
这叫四平八稳、稳中求进。
遍地老油子。
骂不还口、批不动嘴;
点头示意、立刻整改;
接着,我行我素、自由发展。
这叫能力不足、态度到位。
薪资不友好。
工资很少,主要靠各种福利和年终奖来支撑;
对刚入职的新人极端不友好。
而且,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同等待遇。
这叫同频共振、众志成城。
区别对待?不存在。
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功分配,都缺少客观的标准。
谁来评判劳?
又由谁来评功?
当然,这些问题不是最关键。
真正的问题,还是出现在周静的岗位上。
法律专业,入职法务岗一个月。
部门领导发现这位小年轻形象不错、工作主动;
效率突出、头脑清晰;
功底扎实,文章材料不仅逻辑缜密,还用词精准……
于是,入职一个月就从法务岗调到行政办,专职文字秘书。
每天从早到晚,埋头伏首。
日复一日与计划、总结、经验、汇报、分析……等东西打交道;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