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章 开发大金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在是无法理解。

    杨义想了想,说道:“我要趁现在大旱无水之机,用石头堆砌一个百年不坏的大石坝,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造福后代!”

    “小郎君豪气!小老儿佩服!”老汉对杨义拍了一通马屁,又道:“如此,小老心有个建议,咱们这两千人不能都在这里干活,这样做下去效率慢,还浪费粮食。”

    “哦,敢问老丈有什么好办法?说来我听听,如果好,此地的总管事就由你来担任吧!”

    老汉咕咚的吞了下口水:“小郎君,是这样的,老汉觉得让八百人到四周采石,五百人负责堆彻石头,三百人负责搬运泥土,剩下的二百人负责夯实中间的泥土。这样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不知小郎君以为然否?”

    杨义听了一愣,这真是个人才啊!在这个年代,工业发展需要技术人才,但愿做这样的人才的人不多。

    基本上都是祖传的手艺,核心技术敝帚自珍,这也导致了许多工艺到后世就失传了。

    “好,好,好,非常好!请问老丈高姓大名?”杨义问老汉。他很高兴,真是捡到宝了!

    “不敢,不敢,老汉姓张,乃前朝将作监水部衙门下的小吏,还参与修建洛阳紫薇城,后来天下大乱,小老儿便回了家。

    没想到这一次大旱,却将小老儿逼得走头无路,幸得小郎君收留,小老儿全家才有一口饭吃!”老汉说着说着,便哭了起来。

    杨义欢喜不已,果然是专业人士,说的话头头是道。

    随即安慰:“张伯伯在这里做工,吃饭是管饱的,只是没有干饭,也没有工钱,工钱等来年年景好了再发。您可愿当这里的筑坝总管事?”

    “愿意!小老儿愿意!小老儿一家子在这里白吃白喝的,总要出点力气。我全家都是无家可归之人,能在此有个安身立命之所,那是再好不过了!什么工钱不工钱的,请小郎君以后不必再提了!”

    “你能来我这里,那是我的荣幸,只是要委屈你们先住草棚子了。等到来年年景好了,我再免费给大家盖新房子。”

    “不委屈,小郎君住得,小老儿为何住不得?某多谢小郎君了,小老儿便在此住下了。请问小郎君,小老儿能否安排一些工头之类的岗位?”

    “自然是可以的,既然我任命为你为总管事,那这里的工作均由你全权负责。我除了偶尔过来提点意见之外,这里就是你说了算。”

    “多谢小郎君信任!”

    “张伯伯不必客气,如今大灾之年,你帮我干活,我给你饭吃,咱们是为了共渡难关罢了。”

    “小郎君的善举终究还是要谢的,这等活命之恩,不是哪个大富之人可以办到的。”老汉恭敬的向杨义做了个长揖礼。

    张老汉说的没有错,在唐代做善事的人终究是很少的。他们做了善事,还要受到门阀权贵们的压迫,因为他们会认为你这是收买人心,居心不良。

    说白了,你做善事,已经触犯到了他们的利益,不弄死你就不错了。

    关中平原比较特殊,只要雨水充足,这里便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但只要出现雨水减少,这里便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这里四面环山,唯一出口是黄河,但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暗礁涌现,很难通航。

    外面的粮食,只能从潼关艰难运进来。而粮食主要掌握在门阀权贵的手中,他们不可能将粮食免费送给灾民吃。

    杨义得到张老汉的启发,他到各个工地转了一下,问各个工地的人都会什么本事。

    当有人说出对他所在工地的一些见解和看法时,只要符合条件,杨义便启用他们为此工地的管事。

    杨义又无事可做了,但他听到了另一个好消息,朝廷于两日前发布,准备在长安城东十里亭处建一个功德碑。

    碑宽达十丈,高三丈,只要对大唐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不分贵贱,此人的名字将刻于碑上,名垂千古。

    功劳越大,字就刻得越大,也刻得越高。最大的字可以大到长宽两尺,最小为拳头大小。

    朝廷还分了五个档次:分为一档,二档,三档,四档,五档。五挡最小,需捐粮百石,钱百贯才可以。一档最高,需捐粮万石,钱二万贯……

    刚开始还没人信,并没有愿意捐钱粮的。可是到了第二天,百姓便沸腾了,因为在城外十里亭处,一夜之间竟然砌起了一面长达十丈,高三丈的黑底石墙,上面刻着五个大字:义捐功德碑。

    长安城中的世家门阀气得要吐血,各家的家主都在家里摔东西,怒骂吼叫:“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自汉朝以来,掌控天下书籍,掌控民生,掌控仕途的都是门阀世家。

    特别是从北魏以来,门阀世家几乎占领了整个朝堂。有时候皇帝想施行新政,都要看他们脸色行事。

    然而,如今居然弄出了这么一个功德碑来,这是在打击门阀世家的声望啊!如果他们想把声望给挽救回来,就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眼下正是大灾之年,这种代价是他们难以承受的,但又不得不受。

    当有一个人捐了之后,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因为捐得早,刻的名字都在好的位置。捐得慢了,刻名字的地方就不那么好了。

    特别是商人和小世家,他们是最有钱的一类人,但也是最无权的那类人。如今有了这么一个让他们扬名的机会,他们恨不得利用手上的财富,将整块功德碑空余的地方全部捐下来。

    商贾都出手了,大门阀、大豪族也终于坐不住了。陇西李氏一下子就捐了十万贯,跟五万石粮食,捐得五个最好的位置!

    这就是杨义平灾三策中的第一策:向门阀世家要粮食!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