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墨在京都待了没几天,就感觉回了边关,为了就是放出消息——圣上身子抱恙。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反之亦然,边关的事情,若是李飞墨瞒着不往京都报,皇上也必然不知晓。
所以这危言耸听,不切实际的谣言被李飞墨故意散播了之后,李飞墨就看到一直驻守在边界的匈奴人开始蠢蠢欲动了。
为了速战速决,李飞墨首先带兵围剿这些伏兵。
李飞墨的兵马各个都是雄勇善战的,因此每回出来同伏兵打,就没有败过一次。
可这回却不同,李飞墨出站的时候,看着很没有精神,甚至好几回指挥错误,害得自己的人马受伤了不少。
等李飞墨退回城门的时候,不用李飞墨找人,城门要守不住这件事不过一个上午便传开了。
李飞墨进了城门后,就立即派探子去探,果然看到不远处有营帐开拔的痕迹。
为此,李飞墨特意叮嘱过了一两天,城门就是个半遮不掩的状态,他要来个瓮中捉鳖。
当然了,匈奴人也不是傻子,就被李飞墨牵着鼻子走,事前派了一小队士兵前来探查情况。
见城门虚掩,又通过那么一条缝看见城里头有些破败,甚至连城墙上的守卫的兵都少了。
这么一来,丰益城在匈奴人眼里就是快唾手可得的大肥肉。
所以当匈奴人兴高采烈,带着一众士兵进入城门的时候。
看到城门上头突然冒出来许多士兵,手上都拿着弓箭齐齐对准他们,这才意识到上当了。
“撤!”
喊叫的声音撕心裂肺,但因为事发突然,而城门又并不是十分宽敞,还有的骑马又撞了人。
总而言之,场面一度十分混乱,到处是马儿的嘶鸣声,士兵们的惨叫声,俨然成了修罗场。
但李飞墨的目的可不是为了斩尽杀绝,不然他就不会让城门还留着一条缝。
他就是为了让匈奴人能够逃出去一些,都是穷寇莫追。
可李飞墨在这帮匈奴人逃命的必经之路上设置了重重阻碍,最终逼得匈奴人进了大漠。
而一进大漠,李飞墨就召人回去了,还口口声声说,大漠的国主们知道该怎么办。
自然没等来想象中的俘虏,将领们都有些坐不住了,想带人去大漠里头看看。
可李飞墨又是以沧澜国为挡箭牌,让大伙先别着急。
而后,李飞墨又设计了几场请君入瓮,每场都让匈奴逃进了大漠。
每进一回,李飞墨就飞书京都,告诉皇上。
这么算下来,得有四五回,这时候估计圣上的回信都快到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李飞墨收到京都来的信,打开看,上面只有一个字——忍。
这是告诉他,大漠的那些小国就是不能碰,不论是匈奴还是别的什么进去了,就是不能带兵打进去。
李飞墨早就料想到了这封信会写什么,因此也并不沮丧。
第二封——忍,多了个符号。
第三封——可派探子查看。
第四封——且慢。
一直到了第四封回信,李飞墨觉得搜查大漠几国的事情怕是能提上日程了。
果然没过多久,圣上便来了圣旨,命李飞墨率兵前往大漠探查。
若查出点什么来,如实禀报,再定夺该如何处置。
若什么都没有,则即刻班师出大漠,并给几位国主赔礼道歉。
进大漠的时候,李飞墨又给皇上去了一封信——大漠有些奇怪。
等过了一夜,李飞墨写道——沧澜国国主颇为热情。
这也是实话,而且在宴会上,李飞墨还碰到了哈努尔和柳嫣嫣。
但是他特意没和两人打招呼,毕竟他如今是沧澜国的座上宾,而哈努尔和柳嫣嫣坐在下方靠后的位置。
在沧澜国待了一夜,李飞墨又飞书京都——沧澜国有弩箭。
弩箭是匈奴那边常用的短兵器,杀伤力十足,大漠因为常有大风作怪,因此这种靠风的武器在大漠并不流行。
又过了两日,李飞墨写道——沧澜国有甲胄无数。
这本不是什么大事,可连同上一封信连在一起看,不免就会想这甲胄用途如何?
当然了,李飞墨并不能逮着沧澜国一直写,圣上也不是玩偶,能任凭他操纵。
因此他又写道——大漠有匈奴人的痕迹,很深。
这可就能引人深思了,虽然匈奴来过大漠,但是这个痕迹有多深,深到了什么程度?
为什么有匈奴人来过,但是大漠却无一国将匈奴人绑了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