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此时盘踞在大荒墟之西的八大家族,因为自恃拥有着将近三千万的军队,所以他们根本就对乾周帝国的军事动向并没有了解清楚。然而,反观乾周帝国,他们的军队全部都是精兵强将,尤其是经过这三千年的积累,乾周帝国西部边疆囤积的粮草更是足够支持大军十年之需,他们对八大家族的军事编制、军队调动、后勤粮秣等等情况都了解的一清二楚。
如今,身为皇帝的姬礼,已经到达了距离斩狼关不到八千里的礼通县县境内,这个礼通县总人口共计有人口十八万三千户。虽然礼通县位于大荒墟中的绿洲之地,但是当地的老百姓们,却丝毫不觉得为国戍边有艰苦的,他们任劳任怨,不仅将贫瘠的礼通县变成了一处水草丰茂、森林密布之地,而且还开垦了六百八十多万亩良田。当地的百姓们幸苦劳作,让当地的经济异常的繁荣。但是,在当地人心中,他们能够繁荣安定地生活,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戍守边境以及城防的军队,正是他们无怨无悔,不惜付出自己的一切来保障了百姓们的生活。所以,礼通县的青壮年们,全部都入了军籍,他们农闲为兵,农忙为农,实际上是担负着屯垦戍边的重任。而乾周帝国对于他们的付出,自然是铭记于心,除了对于他们在赋税方面有所优待之外,而且还对这个县的百姓子女在国家政策上十分照顾。
由于在乾周帝国,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绝对是不允准通知下级官员的,所以哪怕是如今的皇帝姬礼亲自到达礼通县,也必须出具自己的身份文牒,否则连礼通县的城门都进不去。
此刻,驻扎在礼通县的礼通营校尉姬士忠,乃是姬氏一族族人,他的父亲礼通县伯姬文礼,为国征战一百七十五年,一生战功赫赫,因功擢升为礼通县伯,食邑七百户,封田一千亩。而姬士忠则是姬文礼唯一的儿子,而且还是老年得子。按理说,老年得子,姬文礼恐怕得十分宠爱姬士忠,然而事实却是,姬士忠从小就在军营中摸爬滚打,即便他军营中的兄弟们知道他是礼通县伯的儿子,但是也没有人会因此而去刻意奉承他,他的上司也从来都不会对他手下留情。这就是乾周帝国的民风、军风。哪怕是皇帝的儿子,进入军营,就该以军营的规矩来。如果牺牲了,还能够成为烈士,葬入忠烈国祠。
所以,礼通县伯姬文礼自从被受封礼通县伯这个爵位以来,总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个爵位。自己的许多族人们都为了国家牺牲在了战场上,他们牺牲的时候,可从来都没有想过向国家要爵位。因此,他直接用自己的俸禄为礼通县建立了一座名为礼通书院的书院,同时还将国家封给他的一千亩良田,全部都划分为书院,用作书院用地,所有到书院学习之人,必须亲自躬耕,学以致用。至于他这位已经致仕的将军,则是礼通书院的山长,全家老少都住在礼通书院内,农闲的时候便为学生们教书授课,农忙的时候则下地耕作。他的老妻也从事农桑,纺线织布。身为一位礼通县伯,却丝毫不见他有丝毫皇族子弟、伯爵大人的模样。
而他的儿子礼通营校尉姬士忠,同样也没有半点伯爵子弟的模样。此时,他正带着三十名亲兵帮助礼通书院的学子,在金黄色的麦浪中收割麦子。
这不,姬士忠收割麦子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父亲,他连忙将父亲肩膀上的一捆麦子背下来,对父亲说道:“爹,让我来吧!”
姬文礼听着自己儿子的声音,很是高兴,不过他却指着身旁的五捆麦子,对着姬士忠说道:“士忠啊!你将那五捆麦子背上吧!你爹我可不服老啊!打了这么多年仗,爹爹还是觉得啊!能够在这秋高气爽之际,如此收着大捆的麦子,比打一场胜仗还要高兴。”
“好嘞!爹爹。”姬士忠也毫不含糊,直接硬是从父亲背上接过父亲背着的那捆厚实的麦子,连同地上的五捆麦子,一起朝着麦垛的方向走去。
而姬文礼跟着自己的儿子,看着儿子健硕的身体,想着儿子立下的赫赫军功,不由得觉得自己这唯一的儿子还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在背着麦子,走向麦垛的途中,姬士忠对父亲问道:“爹爹,你知道么?刚刚登上皇位的陛下已经下旨,准备彻底歼灭侵扰我西部边疆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