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有什么比较好的古文推荐吗?”
“首选课本上的古文,能被选入课本的古文,都是经典之中的经典,其次是一些名家名篇的选集,比如古文观止,或者说你喜欢某个人写的文章,比如苏轼、韩愈之类”
林沧海和苏徽今晚有约,所以回来的比较晚,刚打开家门,就听到客厅里面张扬的说话声,走在前面开门的林沧海不由回头看一眼苏徽,夫妻俩对视,眼神都有些惊诧。
随后进了客厅,见林依然和孔姨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原本担心趁虚而入的那个家伙则老老实实地坐在电视机里面,林沧海这才松一口气。
林沧海脱了外套,走了过去,笑道:“看什么呢?”
“爸,妈你们回来啦?”
林依然回头看一眼爸妈,很快又转过头,“张扬的诗词专访,一个月前录制的了,今天刚播。”
苏徽笑道:“不是诗词专访嘛,怎么还说起古文来了?”
“他说现代汉语受翻译体影响太深,建议多读古文。”
林沧海有些意外,在沙发上坐下,笑道:“有点意思,这还真有点张牧之的样子。”
林依然不满地嗔道:“张牧之跟张扬本来就是一个人嘛,人家是姓张名扬字牧之,对了,爸爸你为什么不给我取字啊?”
林沧海笑道:“林依字依然。”
林依然撅撅嘴,以示不满,转头专心地看采访。
电视里面,古文的话题已经聊完,主持人转而问起中国风歌词:“你写了好几首中国风歌曲,可以说是风靡了大街小巷,这跟你喜欢古诗词、古文有关系吗?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影响?”
“当然是有的。”
张扬想了想,笑着继续说道,“写中国风其实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不过喜欢肯定是首要的,这种事情,不喜欢其实也很难写得出来。”
“都有哪些因素呢,可以跟我们说说嘛?”
“这个比较多,比如喜欢华夏传统的东西,包括古诗词、古文、传统乐器等,还有现在其实比较少有人去听民乐,我就想说民乐其实也很好听,琴、筝、琵琶、笛子、二胡等等这些都很好听,用它们也可以写出很好听的音乐来,觉得应该写一些有我们自己国家特色的音乐。”
这些都是张扬此前就已经有过考虑的答案,不过想了想,以后这节目是要播出的,又补充道:“当然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依依很喜欢中国风,她喜欢嘛,刚好我也喜欢,就试着写一下试试,结果发现还不错。”
网络上其实一直都有林依然喜欢中国风,所以张扬才写中国风的传言,但那毕竟只是风传,方唤禹此前在做一些准备工作时,也看到了这些言论,不过他自然不好直接问,却没想到张扬毫不避讳,竟然主动提起林依然,不禁十分意外。
林依然同样没有想到,又觉害羞又觉欢喜,转头瞟一眼爸妈和孔姨,见他们都盯着自己看,迅速收回目光,一副我什么都没听到的表情,很认真地继续看电视。
“哇,还真是因为林依然喜欢才写的啊?”
许诺有些吃惊,她虽然只是个佛系粉丝,但听人说过这样的言论,也觉得这很可能就是事实,毕竟给林依然写了这么多歌,见怪不怪了。
然而张扬竟然在这样的采访里直接说出来,就有点没想到了,不过再仔细想想,貌似这样才符合他一贯的作风。
许父忽然道:“那边的电视剧是不是已经开始了?”
这边采访都开始十多分钟了,那边的广告再长,肯定也早结束了,甚至以电视台现在广告里插播电视剧的习惯,说不定已经在播放新一轮的广告了。
许诺其实早就意识到那边电视剧可能开始了,不过爸妈都看得认真,没有提起来,她自然不会提,这会儿见老爸想起来了,不禁有点慌,正要说话,就听老妈道:“应该开始了算了,就看这个吧。”
&
nbsp;??许诺大感惊喜,又瞄一眼老爸,见他正认真看采访,根本没注意到自己的观察,嘴角撇了撇,既觉欢喜,又感得意,暗想刚刚还说采访有什么好看的,现在觉得好看了吧?
“确实,我个人是有听过你的所有歌曲,包括专辑我也购买了,里面有很多歌曲都跟林小姐有关,除了她之外,还有写给爷爷、妈妈的歌,像清明雨上和听妈妈的话都很好听,也很受欢迎。”
方唤禹的准备工作十分充分,或许本身也真是歌迷,说话时言语神态都颇为真诚,“不过就我个人感觉,清明雨上到千里之外、东风破,不论是曲还是词,其实在风格上都有相当程度的转变。”
张扬笑道:“是,因为我也不清楚大家更喜欢哪一种嘛,而且中国风的词,太古了很容易变成堆砌,而且大家也听不大懂,太白了又容易失了古韵,所以还是比较难把握的,就想要多尝试一下嘛。”
“那你个人更喜欢哪一种呢?”
“其实我两种都蛮喜欢的,不过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你现在已经作为歌手出道,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后还会继续进行诗词创作吗?”
“当然,音乐跟诗词并没有什么冲突,不过就像我刚刚说的,主要还是兴趣,有感而发的时候写,没有什么可写的时候,想写也写不出来。”
张扬笑了笑,继续道:“这一点跟音乐不大一样,因为每年都会出新专辑嘛,长时间不出专辑,歌迷肯定就不愿意了。”
“我们从顾玉堂先生那里拿到了你的几首新作。”
主持人这句话说出来,电视机前许多人都是眼前一亮,没想到这个采访里居然能看到张扬的新作,方唤禹随后从旁边的纸板上拿出了几张稿纸,一一在镜头里展示。
节目后期给了很清晰的特写,方唤禹和张扬的对话则仍在继续:“这是我们主编从顾玉堂先生那里借来的,说是你亲笔所写的原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