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秦帝国崩亡过程来看。
当时的大秦朝堂,有关立储的问题,对立势力绝对没有史书上写得那么温和,秦王嬴政在成为始皇帝后,也绝非没有所谓对功臣良将下黑手之说。
擎苍前世其实专门了解过,在秦国灭六国最后一战中,当时领兵大将分别为王翦、羌槐和杨端和。
那一战之后,羌槐和杨端和的名字,在大秦皇朝后期几乎没有再见到过,王翦王贲父子传说退隐山岭,只有王离短暂出现在后期几场大战当中。
统一大战后,到后来的南征北讨,为什么羌槐和杨端和这些正当壮年的统军大将,被始皇帝弃之不用,亦或者干脆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擎苍现在大概脑子里有个猜想,就是这帮人要么死了,要么成了立储过程中,各方博弈的牺牲品,否则无从解释他们为何在历史长河中突然不见了。
来到这个世界后,擎苍见识过扶苏犯下那么多错误,却依旧位置稳固后,就知道大秦王储之争有多么复杂。
秦王嬴政之所以直到死都没有立储,除了公子扶苏做不了储君,还有本土保守势力和激进势力之间的明争暗斗。
其实说白了就是最高层政治理念不同,治国方针不一样,对权利和财富的重新洗牌,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态度,这才导致大秦最高阶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秦之所以二世而亡,最高阶层的矛盾要占很大原因,而其中又属储君问题最为突出。
就像眼前,大家明明心里都知道,秦王想要立擎苍为储君,可是秦王却始终不提出来,所有的一切就显得那么诡异,却又那么理所当然。
当然擎苍也能理解,他知道公子扶苏背后代表的,其实是一股相当强大的势力。
不光是儒家等诸子百家,他的血脉也是极其特殊的。
扶苏的身体流淌着楚国王室的血液,他的母亲其实就是楚国的公主,所以他的身上,深深烙印着楚国人的痕迹。
也正因为如此,嬴政对扶苏十分不满意,老秦人对此也是耿耿于怀,但是楚国外戚在秦国朝堂上的势力,却不遗余力想将扶苏推上位,扶苏自己也想上位。
扶苏一旦上位,楚系外戚必定独揽权柄,届时必然威胁到老秦人对大秦国的统治。
所以嬴政一而再的当众重申,要立擎苍为储君,早就引起楚系外戚的不满。
毕竟严格说起来,擎苍也不是老秦人,他的母亲是魏国人,在秦王政没有立后,没有立嫡的情况下,擎苍和扶苏其实都有机会成为储君。
但擎苍的志向,不仅仅只在储君上面,储君的位置,就算嬴政不给他,迟早有一天,他凭自己的能力,也能拿到。
他要做的,是拯救大秦,改变历史,阻止历史上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发生。
因此在宴席之后,擎苍主动找上嬴政,说有要事与嬴政商议,嬴政答应了。